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服务>人物风采>

龙小飞:一名科技特派员的“甜蜜使命”

发布时间:2020-06-24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记武隆区优秀科技工作者、区畜牧技术推广站高级畜牧师龙小飞

“繁殖蜜蜂数量的多少决定了今年的收成,时下正是蜜蜂繁殖的关键季节,一定要保持蜂脾上有足够的蜜和粉。”在武隆区白马镇豹岩村张明学家,武隆区优秀科技工作者、区畜牧技术推广站高级畜牧师龙小飞一边抽出蜂箱里的蜂脾一边叮嘱张明学。

养蜂业是不与粮果争农田、不与畜禽争饲料的“空中产业”,加之武隆蕴含着丰富的蜜源资源。到2019年底,武隆全区中蜂存量已达到8.35万群,年产蜂蜜682.5吨,产值近2亿元,中蜂养殖已成为山区脱贫增收的特色产业。

十年磨一剑,努力提高自身技能

2010年,通过多方考察,当时县畜牧兽医局认为武隆蜜蜂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可当时并没有懂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推广蜜蜂养殖。经多方考虑,单位决定安排一直从事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的龙小飞着手武隆区蜜蜂产业发展。

“养蜂的学问可大着呢!蜜蜂养殖技术难度较大,要想养好蜜蜂,必须先解决制约养蜂的技术瓶颈。”龙小飞坦言,大学虽学习的是动物科学专业,可在学校压根儿就没学过养蜂呀!

说干就干,龙小飞立即开始从头学起。他像采蜜的蜜蜂一样,忙碌地穿梭在全区蜂农中,向有经验的老蜂农请教学习。与此同时,他还先后前往广西、四川、海南等地学习先进经验。

2011年,武隆成功挤入了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重庆综合试验站5个示范县之一。先后建立了市级种蜂场2个、县级种蜂场3个,并获得了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先进示范县荣誉称号。

用心服务,引导蜂农走上“甜蜜生活”

凤山街道黄渡村新春组养蜂大户刘寿怀家里世代养蜂。以前在自家院子里养蜂用的是木头做的老式蜂桶,起蜜时要将连蜂脾一起捏碎取糖,取一次蜂蜜,要伤半桶蜜蜂,成本很高。

龙小飞得知这一情况,将他原有的30多群老桶饲养的中蜂全部改成了新式活框标准蜂箱。不仅产量提高了,取蜜也不伤蜜蜂。如今,刘寿怀的土蜂已近60箱,每年七八万的纯收入让他感到生活越来越“甜蜜”。

武隆区微模蜜蜂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廷模,从餐饮行业走上养蜂的道路,没有养蜂技术的他第一年就亏损10多万元。龙小飞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服务,为他作规划、讲技术、建蜂场、争取项目资金支持。

2019年,政府动员李廷模到深度贫困乡镇后坪苗族土家族乡发展养蜂产业,龙小飞指导公司在后坪乡高坪村建立了3个示范蜂场,蜂群数量达到350群,带动当地20余个贫困户发展养蜂。

步履不停,养蜂事业永无终点

蜂业水平上来了,龙小飞并没有停止他的脚步。在充分调研全区蜂业发展情况后,龙小飞又提出了养蜂与观光旅游业、生态农业、美容服务业结合的发展思路。

在市级深度贫困乡后坪乡,引进了重庆市五尚农业公司,打造“蜂情小镇”、修建蜜蜂博物馆;在旅游沿线打造标准化蜂场,实行“农家乐+蜂场”“观光农场+蜂场”的模式,开展参观养蜂、蜂产品生产加工过程和蜜蜂文化的观光旅游,培养独特的蜜蜂文化。在瓜果产业园建立游客参观蜜粉源植物和游览蜜蜂授粉的农作物种植园,品尝蜜蜂授粉的瓜果,感受瓜果经蜜蜂授粉后的独特口感,促进生态农业发展。与全区美容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蜂产品疗养和蜂产品美容服务,提升蜂产品附加值。充分利用有机蜂蜜、白马蜂蜜等品牌效益以及国家蜂产业体系示范县招牌,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蜂蜜品牌,力争实现品牌全国知名、产品全国畅销。

辛勤的努力也换来了丰硕回报,正是龙小飞的执着努力,他先后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2项,全市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被评为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重庆综合试验站示范县建设优秀工作者、武隆区优秀科技特派员,并多次获得市畜牧技术推广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20年,龙小飞被评定为武隆区优秀科技工作者。

(武隆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