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略发展>智库报告>

浅谈馆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发——以重庆科技馆的《“桥”你什么样》为例

发布时间:2020-06-17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社会各界都应当积极组织、参加各类科普活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指出,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为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服务[1],这要求科技馆要加强与学校联系合作,实现科技馆教学资源与学校科学课程的有机结合。同时,《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2],因此,通过馆校结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提高中小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重庆科技馆的综合实践课《“桥”你什么样》为教学实例,浅谈馆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发。

一、课程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生活性、研究性。同时,它也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其基本学习方式是实践性学习,从做中学,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实践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育活动,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或生活方式,强调学生通过研究与实践,为每个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沟通、交流、合作的学习情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互相交流情感、体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从而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作为馆校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首先要充分挖掘并利用科技馆的展厅资源;其次需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在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去开展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最后,本着让新时期的小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的想法,增加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基于以上原因,笔者与同事一起,以“桥都”重庆的桥梁为课程开发基础,利用重庆科技馆资源,开发了《“桥”你什么样》这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自己设计并搭建桥梁,使学生获得关于重庆的桥与自己生活之间关系的真实体验。

二、课程开发过程

(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主要针对小学5-6年级的学生设计开发,围绕“嘉陵江某段河域计划建造一座桥梁”这一项目,引导学生完成桥梁模型设计。课程以展项体验、设计制作、职业体验、考察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课程教学模式的选择

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学思想或理论,为教师提供了教学行为框架,规定了教学行为,使教师在课堂上有章可循,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桥”你什么样》课程开发过程中,综合考虑了科技馆在展厅资源方面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等多个因素,选取了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PBL:Project—based Learning)[3],这个模式分为五个部分:项目选定——结合“桥都”重庆的桥梁特色为学生构建一个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问题,制定计划——让学生分为不同小组,小组成员自己进行项目分工,即选定桥梁建设过程中担任的职业角色,活动探究及作品制作——通过实验、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去掌握解决问题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并按照自己的角色分工合作完成桥梁搭建,以及成果交流和反思评价。该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帮助教师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也可通过模拟职业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职业体验的乐趣,并初步体验某一职业的职能职责,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

(三)课程与展厅资源的结合

馆校结合课程与学校课程最大的不同在于科技馆具有各种各样的展品、展项,能够将书本中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现象具体化、生动化,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接受科学知识,进一步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因此,馆校结合课程的开发既要与学校课程相结合,更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展厅资源,通过更有趣的方式去呈现科学原理。在《“桥”你什么样》的开发过程中,就选取了重庆科技馆展厅里的两个展项资源:《自己搭拱桥》与《桥梁稳定性》。

(四)课程实验材料与教具的选择

《“桥”你什么样》是基于实际生活中科学问题的综合实践课程,其目的是启迪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思维,由学生亲自参与设计、使用简单的材料去制作作品并最终解决问题。因此,在课程研发过程中,选择的材料均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安全易得的材料,如吸管、雪糕棒、木签等等。而教具是教师教学不可或缺的工具,教具可以形象生动的反应抽象枯燥的科学原理,因此本课程在教具的选择上都尽量用身边简单易得的材料,并通过简单的制作或者改装去演示科学原理,比如:用一次性水杯和A4纸演示三角形的稳定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完全理解,也可以在课后找到这些材料进行重新演示和探究学习。

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充满挑战性的新型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践,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刻理解了“生活离不开科学”“科学改善生活”“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等含义,让学生真正体验了学习科学的意义。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引导者的身份”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开展馆校结合活动,将科技馆展厅资源与实际生活、学校课程紧密结合,开发出更多的综合实践课程,能为学校、老师、学生带来更多的帮助与收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它需要团队的力量和社会、学校的支持。只有多方合作,才能开发出更多的课程去服务学校和学生,传播科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学习科学、应用科学。在今后的工作中,科技馆要以更积极的态度投身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中,促进学生个性、学校教育与科技馆特色资源的有效结合。通过活动方式创新、丰富活动载体、优化活动过程,提高学生自助实践探究能力,并对已开发的课程进行完善和修订,提炼实施中生成的活动资源,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馆校结合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参考文献:

[1]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R].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EB/OL]. 

http://www.moe.edu.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from=timeline.

[3] 王向前, 张小培. PBL教学模式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16(1): 25-28.

(陈静 重庆科技馆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