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频道>

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首任馆长郭相颖:整体保护利用 让川渝石窟瑰宝焕发新光彩

发布时间:2020-06-09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人物名片:

郭相颖,重庆市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首任馆长。出版著作有《大足石刻欣赏与研究》,主编有《大足石刻研究文集》《大足石刻铭文录》《大足石刻雕塑全集》《大足石刻研究》。

共同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巴蜀考古重大研究、石窟文物保护展示……前不久,川渝两地签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物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让关心文物事业发展的专家学者充满期待。

“川渝共同开展石窟文物保护展示大有好处。”6月5日,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首任馆长郭相颖在接受重庆日报记者专访时说,川渝地区是全国石窟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地区,是全国石窟造像艺术晚期发展的典范,“我们已经把大足石刻搞闹热了,希望川渝加强合作,让川渝石窟作为一个整体蜚声中外。”

如何让川渝石窟艺术瑰宝焕发新光彩?郭相颖畅谈了他的观点。

川渝石窟是中国晚期石窟代表作

得知川渝将共同开展石窟文物保护展示后,郭相颖非常高兴,“我去过安岳石刻、巴中石窟、广元石窟等20多处川渝地区的石窟,这些石窟特色鲜明,而且漂亮得很。”

川渝石窟有何特色呢?1981年和1987年,著名石窟考古专家丁明夷两度考察包含大足石刻在内的川渝石窟。他在《四川石窟杂识》一文中说:“就造像题材内容而言,(四川石窟)不仅有弥足珍贵的各种密宗造像,而且有隋唐时期的佛、道造像并作,两宋时期的三教合一造像问世,还有唐宋雕刻的佛经,这些均为国内翘楚,极富特色。”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知名学者石川一成则在参观大足石刻后撰文称:“面对大足宝顶大佛湾造像,看中华民族囊括外来文化的能力和创造才能,不禁使我目瞪口呆。”

在郭相颖看来,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经过长期发展,南宋时期在川渝地区完成了中国化进程(即造像的人物、服饰、对教义的解释等体现本土特色),这和北方黄河流域石窟有着显著差别。

他表示,川渝石窟题材之丰富,艺术审美价值之高,堪称中国晚期石窟代表作。在川渝石窟中,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是晚唐至南宋时期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为壮丽辉煌的代表作,也是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丰碑。

改革开放后川渝石窟一步步走出乡野

虽然川渝石窟有着巨大价值,但是川渝石窟的知名度、影响力还有待提升。

“近百年前,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就已经出名了。”郭相颖说,新中国成立后,这些石窟加大研究保护力量,成果丰硕。而川渝石窟一度沉寂在深山老林中,知名度和影响力较低,外界对川渝石窟的研究成果较少。改革开放后,川渝石窟才一步步走出乡野。

“川渝石窟整体保存状况较好,还算是一座‘新矿’,有巨大发展潜力。”他认为,加强对川渝石窟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可以进一步彰显川渝石窟的特色和价值,使川渝石窟和西北石窟并驾齐驱。

他介绍,川渝石窟所处的环境和造像的材质都十分相似,多年来,大足石刻将治水、加固、防风化等方面的经验分享给川渝其他石窟,取得了很好成效。去年6月底,作为国家文物局选定的首批川渝石窟保护示范项目,大足石刻宝顶山卧佛、小佛湾造像保护修缮工程启动,此次修缮工程积累的文物修复经验将继续同其余石窟共享。

在学术研究层面,2013年1月11日,首个“大足学研究中心”在四川美术学院成立。“大足学”这门学问(学科)不只关注大足石刻,它以川渝石窟为研究主体,深入研究该地区的文化遗存和历史文化。去年9月,“大足学”的最新成果——《大足石刻全集》正式亮相,为川渝石窟研究增添了学术支撑。

“研究大足石刻必须涉及安岳石刻等四川地区石窟,反之亦然。”郭相颖说,对学者而言,将川渝石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是必然选择。

希望更多专业人士加入弘扬石窟艺术队伍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川渝如何携手,提升川渝石窟在文化旅游方面的整体影响力呢?

据了解,川渝将加强大足石刻、安岳石刻等重点石窟文物的研究交流,支持大足石刻研究院发挥专业优势,联合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共同建设中国南方石质文物保护科研基地。

此外,大足已与四川多地签订合作协议,联动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以及南川金佛山、武隆仙女山等世界遗产地,实行游客互认、门票互惠、宣传互动,共同打造巴蜀旅游精品线路,塑造文旅融合核心品牌,共同建设具有国际范、中国风、巴蜀韵的国际知名旅游地。

要达到上述目标,郭相颖建议,在学术研究层面,川渝应携手梳理川渝石窟的整体特点及发展脉络,厘清与其他地区石窟的区别和联系,并以丛书、专著、论文等形式向世人公布研究成果。此外,川渝共同举办石窟艺术联展、召开学术研讨会也是很好的合作形式。

“希望更多同道中人加入弘扬川渝石窟艺术的队伍,提升川渝石窟知名度和影响力,让这些石窟瑰宝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郭相颖说。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