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渝中区科协以深化“社区科普益民”计划为抓手,大力加强社区科普设施和志愿队伍建设,搭建社区科普活动平台,为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增强群众科普获得感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文通过渝中区科协加强社区科普工作的具体实践给予我们一些有益启示,并提出相关建议。
打造“科普示范社区”工作品牌,大力推进社区科普设施建设立体化、规范化
渝中区科协按照中国科协、市科协项目管理要求,结合区情实际,以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为抓手,大力开展“科普示范社区”创建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有力促进社区活动室、社区科普大学、社区科普画廊等设施建设立体化、规范化。
遵循“集中抓点、以点带面、榜样示范”的思路,多次向区委、区政府领导汇报,积极争取支持,由区委组织部牵头、区科协配合,将“全国科普示范区建设”纳入《渝中区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行动计划(2018—2020年)》;争取区考核办支持,将“科普示范社区创建”纳入年度实绩考核,创建成功的街道社区进行加分,调动积极性。建立联系制度,举办工作培训,对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大学、科普活动等软、硬件创建条件进行规范;加大投入,在科普项目资金等方面向科普示范社区倾斜,并严格规范奖补资金管理使用,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通过培训指导、项目资金、考核激励等多措并举,力求“榜样示范、辐射全区”,切实发挥科普益民惠民的作用。
为了让更多社区居民不出社区就近就地参加科技体验、享受科普服务,区科协注重传统科普与信息化科普相结合,在健全完善科普画廊、科普图书室的同时,积极打造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重庆文化云等,累计建设社区科普活动室32个,在54个社区建成“科普重庆文化云”终端,社区科普画廊达95块。
注重科普教育与公众素质教育相结合。按照“办学制度化、知识生活化、教育经常化”的思路,按照市科协要求,着力打造“四化八有”规范化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大溪沟街道人和街社区、上清寺街道嘉西村社区等5个教学点被命名为“重庆市社区科普大学示范教学点”。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根据群众需求安排专业课程,并不断总结经验,先后组织西南大学、重庆人民医院等各方面科普专家编印了三套系列教材,包括《绿化栽培》、《电脑基础》、《科技与生活》等,免费发放给学员。目前,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达40个、44个班,实现了11个街道全覆盖。自2011年3月在大坪街道浮图关社区建立全市首个社区科普大学规范教学点以来,累计开展18期教学,开设12门专业课程、教学班499个,免费培训社区居民近1.5万人。社区科普大学“绿化栽培”还入选了2017年重庆市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受到广大社区居民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大力加强科普志愿队伍建设,提升科普服务专业化、标准化
区科协以深化改革为契机,实施基层科协组织“3+1”改革工作,加强科协工作基层基础,充实基层科协工作力量。
区科协按照市科协统一部署,结合区情实际,加强对街道科协联系指导,及时掌握辖区内医院院长、学校校长相关信息,基本形成了由街道党政领导兼任街道科协主席,“三长”任兼职副主席,相关科室负责人兼任科协秘书长,社区党委书记或居委会主任兼任科普站站长,并由社区文教委员具体负责科普工作的格局。
整合区内外科普资源,内引外联,不断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一方面,指导各街道科协、社区科普站充分挖掘辖区资源,将热心科普的医院健康专家、科普基地专业人员、退休老师等吸纳到科普志愿队伍。部分社区等还积极与社会志愿服务组织联合,引入社会资源开展科普志愿服务。另一方面,加强与区外重医、西南大学、重师等高校科协和市三人民医院等单位的协作联系,引入科普专家、大学生志愿者,充实到渝中区科协科学传播专家团、渝中区“关心下一代科技辅导团”之中,建立起一支2794人的科普志愿服务队伍,常年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教育和科普服务。同时,每年举办街道科协工作培训、社区科普大学教师业务交流等各类培训,提升了科普志愿队伍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
发挥科普主力军作用,推动社区科普活动多元化、社会化
区科协发挥《纲要》办公室作用,加强部门协调,整合社会资源,采取部门、企业、学校、社区联动的方式,重点围绕五大人群,提升科普精准化服务能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做科普,构建了由单一到多元、由局部到整体的社会化科普格局。在全国科普日、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节点,区科协指导街道科协、学协会、园区企业科协、纲要成员单位结合职能特点,积极开展各类“科普进社区”活动。例如:去年第11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期间,区科协指导开展消防安全、地质灾害等专题讲座40余场次,受众5000余人次。针对社区居民需求,区科协从2015年以来,每年坚持开展“书香换花香”科普惠民活动,至今已开展近90场次。通过“书香换花香”这一品牌活动为龙头,带动各街道社区开展特色社区科普活动,使广大居民群众参与科普、受益科普。特别是2019“全国科普日”期间,区科协以项目形式,支持指导各街道科协、社区科普站开展主题科普活动80余场,如两路口街道科协特邀重庆创敏科技公司开展了6场“体验人工智能”社区行活动,让更多的居民了解依托人工智能的养老服务,真实体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运用。这些社区科普活动内容丰富,效果良好。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普宣传活动,提升了城区文明程度和公众科学素质,营造了良好科普氛围。
总结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做好社区科普工作提出建议:
一是深化科普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继续积极争取中国科协政策、资金支持,充分运用优质项目资源,把这一品牌活动引向深入,以点带面,通过创建活动的示范效应,鼓励基础条件较差的街道社区创造条件争创科普示范社区,带动社区科普活动室、社区科普大学、社区科普画廊等设施建设,促进社区科普活动的广泛开展。
二是不断增强科协基层组织力量。目前,科协组织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基层基础薄弱、吸引力凝聚力不够等问题。要认真落实中国科协、市科协有关加强社区科协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健全完善科普工作组织机制,推动科协组织到社区、科协资源沉社区、科协工作在社区,优化科协工作力量配置,同时,积极将辖区社会单位充实到街道社区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真正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各方共同关心、支持、参与科普的工作网络。
三是建好做实社区科普服务平台。社区科普工作要持续深入开展下去,必须有阵地、有平台。要因地制宜,积极推进街道社区科普图书室、科普活动室、社区科普画廊、科普宣传栏以及“科普重庆文化云”等科普阵地设施的共建共享,搭建起服务社区居民的有效平台。要整合辖区科普资源,以“大联合、大协作”的理念,指导发动纲要部门、街道、园区企业科协和学协会,搭建“科普进社区”的活动平台,贴近社区、贴近群众、贴近需求,组织好、开展好与居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卫生健康、食品安全、低碳节能等方面的主题科普活动,吸引群众在参与中体验科技乐趣、学习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质。
四是抓好社区科普信息化建设。要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线上科普的经验,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优势,注重运用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渠道开展社区科普工作。切实运用好中国科协、市科协“科普中国”“科普网络书屋”“科普文化重庆云”等资源,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科普工作网络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不断扩大社区居民受益面。
何仕明 渝中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