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频道>

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

发布时间:2020-05-12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市委五届八次全会强调,扎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最根本的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最关键的是同心合力办好合作的事情。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保障。以人才互联、政策互通、资源共享、人业融合为特征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涉及面广,需要多方共抓,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让党委政府、用人单位和各类社会资源综合发力,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

党委政府做“平台”,强规划、造环境、搞协调。一是紧扣“两个依托”,做好人才协同发展总体布局。要依托城市空间功能布局,设计人才空间布局。结合现有城市功能定位和空间载体,设计第三产业人才发展规划。要依托产业布局,设计人才类别布局。突出优势领域人才集聚共享,合力打造“一产业一人才计划”格局,建立人才交流共享机制。二是破除“两个壁垒”,构筑衔接顺畅的运行机制。要以体制衔接破除行政壁垒,确保步调同频一致。成渝两地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发挥统筹协调人才工作优势,分层级结对建立人才协同发展部际协调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促进两地人才抱团集聚、竞争有序。要以业务衔接破除政策壁垒,消除人才流动障碍。共推人才政务服务互联互通,建设成渝联通的人才评价信息系统,夯实人才评价协同设施基础。三是建设“三类平台”,筑巢引凤营造人才集聚环境。要联合做靓一个引才品牌,搭建区域引才平台。共同策划引才政策,联合开展创意策划和形象推介,共同提升人才发展环境区域影响力和标识度,增强双城经济圈整体人才引力。要联合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搭建影响力强劲的面上聚才平台。做实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西部科学城,共同争取国家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布局成渝,促进人才向双城经济圈集聚。要联合建设一批国有经济载体,打造具有引领作用的点上人才共享平台。突破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联合打造对外互惠人才产业园,承接区域需求、外部转移的企业人才团队。

用人主体来“唱戏”,强自身、入市场、勇竞争。一是做强用人主体,提升单位自身人才引育驱力。制定产业关联部门人才工作专项考核指标,倒逼园区管委会和科技、金融、招商等部门为企业人才提供研发、中试、孵化和产业化全过程服务,在项目申报、团队建设、产业对接、市场推广、融资解难等方面助企发展。二是激发用人主体能动性,加快人才协同发展进程。大力支持各类企业与“圈”内外其他企业,通过产生上下游关系、合资、注资和设立分支机构等市场化方式,建设跨区域人才资源池,让人才在双城经济圈各类主体间集聚、流动。三是推广“人才飞地”模式,共推人才合理流动。企业可在项目需要的技术和资源集中的外地搭台、借人,实现“工作生活在外地、服务贡献为本地”的人才流动。党政机关可通过互派挂职、共办培训等方式,实现合理流动。基础公共事业单位的文教卫农专业技术人员,可通过项目学习、委托培养、访问挂职、技术攻坚、多点执业等方式,实现合理流动。

社会资源是“工具”,拓领域、赋能力、架桥梁。一是科教资源助力,拓展市场主体触及领域。双城经济圈相关主管部门要联动设立科研项目,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承接项目,打破单一主体拥有的经费、设备、基地、人员等要素资源限制。要支持两省市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和企业联建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专家人才工作室等人才平台,直接吸引人才助推双城经济圈发展。二是金融资源协同,以高事业成功率吸引人才。要建设金融交流平台,增强区域整体金融活力。向国家争取证券交易所落户成渝地区,支撑重庆和成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丰富智力融资产品,助推人才创新创业。共建国际化双城经济圈人才创新创业引导基金,共同培育和发展各类风险投资机构、信用担保机构,撬动金融资源为优质人才团队和项目提供创新创业支持。要建立资源价券区域流通机制,优化共享服务供给。探索川渝人力资源服务券政策,提高人力资源服务有偿共享便捷度。三是人力资源机构赋能,增强产业人才集聚成效。要打造成渝智库集群,强化产业融智能力。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人才外包、人才远程服务等,配置川渝高校、科研院所及其所联系的国内外智力资源,为川渝地区市场主体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要建立成渝协同人力资源服务业市场,贯通双城经济圈业务。组建双城经济圈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同体,履行协调行业资源、研究开发产品、组织行业交流等职责,促进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同向发力、集聚发展。要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与产业精准对接,提高产业赋能效果。对标国内外先进行业标准和运营经验,引进与培育并重,建设专业性、行业性人力资源服务业市场,为有需求的企业精准提供人才信息、人事业务代理、人才公共活动策划等服务产品。

(作者系中共北碚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