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技馆来说,展品是基础,展教活动是灵魂,依托展品资源开发设计的教育活动能让科普变得鲜活有力,也更容易拉近公众与科学的距离。那么,在教育活动设计上应考虑哪些问题,进而保障教育活动的生命力,让更多人成为科普的受益者、传播者?
设计观念,应观众所需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可见,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对科技馆而言,我们应该以什么人为本呢?显然,是以观众为本[1]。
因此,科技馆教育活动的设计应该应观众所需。在以往的教育活动设计上,我们多以展厅资源为基础自主研发各类教育活动,而活动的形式上也在不断的创新。这对于首次来科技馆的观众,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但科技馆不乏多次来馆的观众,对他们而言,展厅的教育活动已经有过涉足的经验,该如何把控让他们继续来馆的动力呢?是不断研发新活动来适应他们的需求?还是考虑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活动?这是我们有待思考和研究的重点。
首先,从活动的设计观念上,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从“我有什么,你来参与什么”向“你想了解什么,我能提供什么”的方向转变。其次,在观众的需求征集上,我们是否可以考虑除展厅中的“调查问卷”外,开拓“公众号平台”上的“线上话题讨论”,以公众号平台抛出话题的形式,采集观众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后台收集整理,再由设计者设计观众所需的活动,以此充分体现科技馆教育活动中的“以观众为本”的理念。
创造系列,让受益者再次受益
科技馆教育活动的功能不断强化,各馆开展的教育活动数量不断增长、形式不断丰富,从最开始依托展览的科技培训、科学表演到目前依托馆内资源从事科学表演、科技制作、科技竞赛、科技夏令营等各项活动的开放和实施[2]。
不难发现,教育活动的广度在不断的拓新。每类活动开发的深度是否足够?是否能将单个活动的受益者,发展成为系列活动的再受益者?这些都是目前科技馆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各类活动是否有生命力的体现。
以重庆科技馆“馆校结合”为例,在课程的研发当中,重庆科技馆根据学生群体的年龄、班级和认知水平的不同提供菜单化的“点课”服务。自2015年正式启动至2019年春季学期结束已完成8期活动,累计签约合作160余所中小学校,超过2200个班级、21万人次学生走进重庆科技馆,授课近5000课时。从开展情况来看,签约学校逐期递增,其中近五成以上参与学校,每学期都在申请参加项目体验。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将更多的教育活动打造成系列活动?让第一次参加活动的观众,成为第二次活动的再受益者。再受益者越多,越能体现活动的生命力,同时还能保障科技馆社会化参与的力度。
拓展教育活动形式,创造更多可能
拓展性教育活动是博物馆收藏和展示的延伸,也是向公众提供业务和服务,加深社会参与的体现。其最大的特色就是走出场馆,与社会其他机构开展合作[3]。在国内,科技馆拓展性教育活动,如全国性的“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项目都以走出场馆的方式,将科普资源带到匮乏的地区,深受观众喜爱。
因此,除了让观众主动走进科技馆,还可以通过“科技馆+”模式打造拓展性教育活动,扩大科普的社会化参与。如重庆科技馆在2017年初,与重庆图书馆达成“科技+人文”便民惠民“馆馆合作”项目。半年时间里,“科普大篷车+流动图书馆”的“科技人文直通车”系列活动,先后走进九龙坡区、巫山县及巴南区等地,累计受众5300余人。
由此可见,“科技馆+”模式的拓展性教育活动具有让科普活动辐射面更大、受众面更广、社会影响力更深的优势,也更能为教育活动创造更多的可能。
科技馆作为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科普教育基地,其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在教育活动方面,应遵循“以观众文本”的原则,结合“科技馆+”“互联网+科普”等多元化的方式,打造等系列化的教育活动,进而让更多的人成为科普的受益者、传播者,共同助推科普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廖红.”以人为本”理念在科技馆展品中的体现[J].科技馆,2004,(4):16-22.
[2]辛兵.教育传播学视野下提升科技馆教育质量的理论思考[C]//2011(广西·南宁)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科技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2011:2-12.
[3]林翘.博物馆拓展性教育活动初探[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16,(6):123-124.
(陈香桦 重庆科技馆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