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略发展>智库报告>

科普教育基地在消除科普误区中的认识

发布时间:2020-04-26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收官之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目标、问题、效果导向,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厚植创新发展沃土,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更大贡献。科普教育基地是各级各地科协、学会(协会、研究会)为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发挥社会科普资源的作用,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积极推进科普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服务而设置的教育基地。主要包括:科技、文化、教育类场馆;具有科普展教功能的自然、历史、旅游等社会公共场所;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农村等面向公众开放的实验室、科技园区、展览馆等及其他向公众开放的具备科普展教功能的机构、场所或设施等。科普教育基地在消除科普误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方面发挥中重要作用。

当前科学普及工作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科学普及是社会教育,科普教育基地在实际工资欧中虽不断完善,但仍存在一些误区,需要消除,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满足公众对多元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需求。

一是重科学知识普及,轻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普及。在相当一部分科普活动中,偏重对自然现象的引入和介绍,或对科技热点进行普及性说明,对科学方法、思想及精神的宣传还不够。从现有的许多科普读物来看,大多将高深的科技语言转化为幽默、有趣的通俗语言,更像是一种语言的“翻译”[1]。二是认为科普主要服务人群是青少年,成人科普非必要。社会上不乏有这样的看法,认为科普知识在读书阶段十分必要,但进入社会,尤其是没有从事与科技相关的工作,最科学的再认知就完全没有必要,或是“求知”的欲望没有青少年那么迫切和有兴致。三是认为科普知识简单、无创造性的劳动。因此,科普作品与科技成果相比,其科技性、价值(含金量)、创新性等大打折扣,因此,对科普内容的策划、创新及探究仅仅是对现有科普内容的简单梳理和拼凑,无需花费时间和精力创新。

消除科普误区的对策

第一,正确认识科普的定义,完整理解科普内容。科学研究是我国科技事业的两翼,缺一不可。只有当科研和科普都得到应有的发展时,才能表明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提高。科普教育基地在策划实施科普活动时,要对科学普及有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人类科学的两大门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两者同等重要,都是科普工作的重要任务。实践证明,社会科学对人们精神信仰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痛,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提高文化素质。

第三,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应急科普机制,不断提升应急科普传播能力。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各种消息蜂拥而至,真假难辨。由于普通人缺乏专业的甄别能力,一些谣言加剧了紧张情绪,甚至影响到了疫情防控工作部署。此时,启动应急科普工作,及时有效的答疑释惑,向公众传递正确的认识,往往可以凝聚共识,寻找到准确的应对之策。在地震灾害、环境污染、公共卫生危机等突发事件中,这种应急科普不可或缺。在突发疫情面前,我们不能要求应急科普工作面面俱到、尽善尽美,但通过这次实战机会总结经验,有助于增强应急科普水平[2]。一是,各科普基地握指成拳,形成合力,加强协作;二是,建立权威的应急科普传播平台,破除科普资源分散、碎片化问题,让科学声音跑在谣言前面。

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收官之年,科普教育基地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消除科普误区方面发挥者重要作用,在开展科学普及工作中,应注重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建立起更加健全的科普工作机制,更好地助力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推进科普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孙定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促进精神富有社会建设[J].南北桥,2017(07):209-210.

[2]蒋建科.让科学声音跑在谣言前面,别小看了应急科普

[EB/OL].[2020-04-20]http://app.peopleapp.com/Api/600/DetailApi/shareArticle?type=0&article_id=5408078

张婕 重庆科技馆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