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事实证明,自脱贫攻坚以来,产业扶贫是巩固长期脱贫成果的根本举措。立足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实施产业扶贫,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还能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在涪陵区义和镇就有这样一位产业扶贫“带头人”,义和镇科协副主席、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刘远志。他带领贫困户积极开展农业项目培训、创新产业扶贫方式,努力改善贫困人口的经济现状。他是当地百姓中最亲切、最认可的农技人员之一。
依托基地产业,发挥叠加效应
涪陵区义和镇“四大产业基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不断探索多样化的带动方式。一是笋竹产业基地。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种植了2300多亩竹笋,其中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种植了约1300亩竹笋,不仅远销全国各地而且还组织当地百姓举办竹笋节。二是柑橘产业基地。拓宽柑橘种植面积,利用鸭子、高峰、镇安的5000亩地种植晚熟柑橘,并积极牵头组织举办1至4月的晚熟柑橘采摘节。三是葡萄种植基地。利用石堡、机房、高峰、松柏的土地发展葡萄种植产业,石堡村张家坝葡萄示范园成功创建涪陵区科普示范基地和精致休闲体验观光采摘园。四是果树种植基地。利用临江、黄草、石堡的土地,积极发展果树种植基地。发展种植了1500亩李子、500亩樱桃、1000亩杨梅产业,根据季节的不同,3月临江村的李花赏花季、5至6月的李果采摘节和4月樱桃采摘节都举办的十分红火。同时,还利用石岭村、庄子村的4000亩地种植蜜柚,并通过电商平台远销海内外,帮助贫困农民提高了经济收入。
创新运营模式,拓宽产销渠道
刘远志说“在传统农业产销模式下,义和镇果农菜农各自为战,全镇蔬菜水果产业受物流、市场因素等限制,发展不持续、不长久”。基于这种现象,义和镇充分整合资源,开展了“农户+合作社+企业+超市”的价值链模式,打赢农产品“突围战”。2019年6月19日,刘远志成功对接重庆新大兴集团,签订葡萄、李子、竹笋、火龙果、羊肚菌、蜜柚、晚熟柑橘默科特、土鸡、脐橙、血橙、蔬菜等农副产品等基地战略合作意向协议,实现镇村社、企业、合作社、农户(重点是建卡贫困户、五保户、低保户等特殊困难群体)互惠共赢,金科农业园100亩红心火龙果热带水果基地远近闻名,产销渠道平台日益广阔。
因需开展培训,传授专业技术
刘远志讲道,“义和镇耕地面积61131亩,其中:水稻23560亩、玉米11120、蔬菜22000亩、榨菜30000亩、柑橘30000亩,是典型的农业大镇,辖区贫困户833户、2513人,对规划种植产业贫困户465户建立了产业扶贫“一户一策”台账,对产业扶贫进行了动态管理。”对此,刘远志结合本镇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针对不同的种植人群,定期给不同种植的贫困户进行专业技术培训。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贫困户柑橘管理、榨菜、蔬菜种植的实用技术,增强了产业扶贫的信心,有望贫困户进一步自觉加强柑橘管护和扩大榨菜、蔬菜种植面积,提高种植收益。各种培训的受训人数累计达800人次,广大贫困户和群众一致好评。
积极开展活动,加强科普宣传
刘远志说“身为义和镇科协副主席,也是基层科协三长之一,我有义务、有责任将科学知识、科学技能传播到全镇的每家每户,帮助他们提高技术和生活等各方面知识的认知”。他的工作中,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也是重要工作之一。他常常协调、对接、组织市内外专家开展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相关知识的普及。紧密结合农业、农村和农民实际,利用赶场日组织开展农村专业技术宣传普及活动,设立宣传站,制作横幅,大力宣传实用技术、如何鉴别农村假冒伪劣产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法律法规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等科普知识。通过悬挂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对广大人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发放了宣传资料300份,受益1000余人次。
“走出去,引进来”,做好农产品提档升级
在刘远志的积极努力下,涪陵区科协牵头邀请重庆大学国培基地教师、渝商学堂执行校长刘兴泽作农产品品牌营销及包装知识讲座,使本镇的受训人意识到做产品营销必须先从做人做起,要克服传统销售意识,在做好产品品质的前提下,应当重点搞好营销策略和包装。同时,邀请区农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技术指导员宋明华等农业专家分别就合作社建设、农业环保、蔬菜种植等技术作讲解,组织学员进行实地现场指导,召开院坝会和学员进行交流,向学员发放了物化补助。同时,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后续扶持培训100人,。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义和镇科协副主席、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刘远志铿锵有力的说,“将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涪陵区科协的指导下,结合本镇实际,紧紧围绕贫困户所需所求,突出重点,发挥好“三长”职责,更接地气,更惠民生的服务于民,在广阔的农村天地里开出科技富裕之花。”
(涪陵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