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一线,农技人员因为经常进村入户、日晒雨淋、跟农民接触多,所以皮肤黑、声音大、走路急就成了他们的“标配”,黑山镇科协兼职副主席、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王孔渝就是有这样“标配”的农技人。他从事农业工作30余年,始终坚守农技人的初心使命,致力推动黑山农业产业发展,是乡亲们眼中最地道的农技人,群众都亲切地喊他“王老师”。
有为才有位 农技人就要围着“三农”转
黑山镇的农业发展与黑山谷旅游开发相辅相成。通过多年努力,目前黑山镇有1.3万亩猕猴桃、3.3万亩方竹笋,还陆续发展了黑山糯玉米、林口高山脆桃和鱼子有机蓝莓等特色农业。把来之不易的农业发展好、局面延续好,把农民操心的事情解决好,成为王孔渝和同事们不成文的工作原则。2018年,受外地猕猴桃冲击和市场缩水等因素影响,黑山镇猕猴桃大量滞销,在走访过程中,许多种养户向王孔渝吐“苦水”,这让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解决猕猴桃销售难题,他主动联系区内外10余家水果经销商来镇分销产品,为群众解决了近300吨猕猴桃存量,极大地缓解了群众的销售压力。2019年,林口桃花源的高山脆桃深受白蜡芥虫害,王孔渝了解情况后,通过多方联系,邀请市农委农业专家亲临现场,为种养户出谋划策,保住了他的700亩脆桃。为解决猕猴桃溃疡病,王孔渝多方联系国家、市农业产业发展专家,成立镇农业发展技术顾问团,与区农林局和市科研院校共同研究科学预防措施,确保猕猴桃溃疡病得到有效控制,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2019年黑山镇农业增加值达1.22亿元,超额完成既定目标。
农业效益起来了,就要提升品牌竞争力。为推进黑山镇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王孔渝向镇党委、政府建议成立协会,加强与镇科协的联系协调,为黑山镇的种植户提供种植技术、营销、包装策划等方面的支持,黑山特色名优农产品协会由此诞生。他作为科协兼职副主席,充分发挥联系协调作用,指导协会开展工作,用好用活黑山特色名优农产品这个品牌,统一制作包装,统一品牌管理,规范使用国家地理商标,同时,组织行业专家对黑山镇的种植户开展病虫害防控、科学施肥、冬季管理等专业技术培训。每天围绕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他入户走访,开展调研,就这样过了几十年,成了群众的“熟人”。他说,农民有问题能第一时间想到我,种养殖户有难题能第一时间找到我,这是我的荣幸。
尊重客观规律 发展农业不能没有规划
黑山镇地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的大娄山余脉,以中山、低山和丘陵为主,兼有部分平坝、台地和少量山原分布,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内最低点在天星村北侧的缘天岗,海拔322.5m;最高峰点在北门村南侧的狮子槽,海拔1973m,海拔跨度大,对农业产业的规划布局影响很大。为了更好地布局产业,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王孔渝牵头联系重庆荷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围绕农旅融合发展,对黑山镇发展经果和观赏植物进行科学规划,提供智库咨询和具体技术指导,编制了《万盛经开区黑山镇农业产业规划》(2018~2022年),对镇400米以下、400-800米地带提出了符合黑山镇实际产业发展建议报告提出可以栽种、增产增效的品种10-15个。同时以深入实施全域旅游为契机,王孔渝积极联系南门村种养户何朝俊,以母本园为试点,引进22个不同产果时间的品种,打造集观光、采摘、游玩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既能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又能减轻短期集中销售压力,试点效果良好。试点成功后,王孔渝又开始思考下一步在全镇范围内推广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一个接一个的农业事项,他没有半点抱怨,他说虽然身在基层,但也要懂科学、用科学,没有规划,杂乱无章干农业,他就只能倒退到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了,他把自己的状态形容成累并快乐着。
当好片区长 防疫、稳定和生产都要抓
疫情防控铺开后,王孔渝大年初三就开始工作,一直坚守在防控一线。他负责南门村片区,每天坚持进村入户排查,特别是对区外人员排查,主动联系卫生院,为村民做检查、测体温,同时,每天为防疫卡点的工作人员送去午餐、口罩、杠碳等物资,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在疫情期间,南门村有4人因为年老和其他疾病过世,为进一步做好防控工作,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协助死者家属,按照疫情防控期间24小时内下葬的要求,做好群众工作,安抚家属情绪,疏散人员,避免人群聚集吊丧。期间有几天下雪,导致路面打滑,王孔渝驾车进村入户检查的时候,他的车被一辆皮卡追尾了,得知皮卡车就是运送防疫物资的车,他赶紧让车辆快走,避免物资供应掉链子。2月底,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也是春耕生产的黄金时期,王孔渝作为农服中心主任,始终把村民的生产生活放在第一位,联系农资销售店铺,确保种子、化肥等物资储备充足,在区农林局争取了2200袋种子,并亲自送到村民手里。“这些工作都是日常工作”,王孔渝说,他最大的希望黑山变成“花果山”“金银山”,让山上的农民增收致富。
(万盛经开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