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天地无比广阔,乡村振兴大有可为。在各级各地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征程中,涌现了许多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农业带头人。他们把农业农村作为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在农业科学技术使用和推广、农业经营、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创业等方面创新实践、奋斗拼博,是群众眼中的“土专家”,是农业政策的“活字典”。万盛经开区关坝镇科协副主席张元勇就是其中一员,与农业打交道的29年里,他把对家乡的热爱融入农业产业、农村事业中,成为深得当地群众群众认可信赖的带头人。
涉农从业 把理论变为实践
1991年,张元勇从重庆第二财贸学校毕业后就进入重庆市万盛区关坝供销合作社工作。那些年在逐步放开市场的过程中,国家大宗农副产品和农用物资仍然依托供销社进行配送销售,供销社是群众眼里的“香饽饽”,然而他却把这里当成积累工作经验的学校。他认真学习钻研农业农村政策和农业技术,从弄清楚供销社的性质和“为三农服务”的职责入手,了解国家农业农村政策措施。2000年,供销社改制,供销社再不是以前如国企性质一般“旱涝保收”了,允许职工通过买断工龄的形式转行改行。面对这样的改制,他淡定从容,坚守岗位没有离开。他把对农业农村的热爱贯穿进工作实践,从发展特色农业入手,先后牵头成立重庆市大业兴果蔬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通过流转土地,开启了绿色食品、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实践探索,先后创建了“铜鼓滩”牌关坝特产、“大业兴”牌凉风西瓜、凉风李、“水落食出”牌土菜油等远近闻名的特色农产品。正是在改制那年,他以入股方式参与成立重庆市万盛区青隆供销合作社,主抓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购销等农业事项。
为了提高农技知识,他边学习边实践,把自然界相生相克的“食物链”理念贯穿进蔬菜、瓜果的种植和病虫害防治中。为实现“化肥零增长、农药负增长”的目标,种植长毛绒野豌豆,防治其他杂草,为雷竹笋、凉风李、台湾长果桑、葡萄提供绿肥,减少化肥使用,杜绝使用除草剂。在脆红李林下种植花生和南瓜,将收获后的花生苗、南瓜苗和杂草就地人工填埋,增加土壤腐殖酸。为防止病虫害,他使用物理灭虫害方法,如太阳能杀虫灯、悬挂沾虫板、诱捕器等。他还使用菌渣改善土壤有机质,为绿色食品生产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许多村民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主动当好科普员,一一指导和解释,村民说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农学知识,少走了很多弯路。外来投资商或者群众要发展特色农业,都会请教他、咨询他,他也毫不吝啬将自己的经验知识进行分享。由于业绩显著,他被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评为“优秀基层供销人”。他总说,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家乡热土,让农民群众看到致富的希望,享受到农业发展的利好就是最大慰藉。
因势利导 带动种养助力脱贫
关坝镇凉风村曾是国家级贫困村,三面环山、地不够平,村不通路、土不够肥、身形狭长,发展十分受限,被当地群众戏称为“鸡窝村”。为摘掉贫困帽子,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该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并通过争取多方支持,打造了凉风梦乡村,发展了乡村旅游,实现了脱贫摘帽。在这期间,张元勇找准脱贫攻坚和农业发展的结合点,为带动更多村民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不返贫,他积极争取供销社支持,以重庆市大业兴果蔬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名义在凉风村仁和社、黄泥坎社、立梓林社流转土地,同时成立重庆大业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主攻特色农产品种植、空气能热泵脱水果蔬烘干、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等产业。同时,动员村民和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分红,增加收入,推动凉风村农业发展,让大量撂荒地成了春能赏花、秋能结果、还能增收的“花果山”,也让鱼塘变成了吸引游客的目的地,不仅让村民们对供销社有了新的认识,还增加了收入,种养大户的名号更响了。
大疫面前 坚守一线处处传温暖
关坝镇农贸市场隶属重庆市万盛区青隆供销合作社所有,新冠病毒防控期间,作为法人代表和共产党员,张元勇始终在一线,按照镇党委政府联防联控防疫的要求,加强农贸市场疫情管控。为减少不购物的无关人员滞留农贸市场,及时调整营业时间,由上午调整到下午,每天开放4.5小时,满足群众疫情期间基本的生活购买需求。这期间,他每天与同事们守在一线,对进出农贸市场的人员进行体温监测,规定农贸市场前门进,后门出,引导人流有序流动,同时还要监督市场实行每天清扫、消毒。为了减少农贸市场租户的损失,减免农贸市场经营户2月份的场地租金约1万元和青年、关坝镇的门面租金约8000元。作为党员,他带头捐款捐物,向兴隆街社区捐赠84消毒液200公斤,把农业人对乡土群众的情谊落实在了行动上。
保供农资 让农民不误农时不误农事
作为农资供应的主渠道,他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业生产资料流通领域的优势,及时向镇党委政府报告春耕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情况,并结合往年农资需求,向政府建言献策,及时储备化肥260吨、农膜6吨、种子8吨供应本镇春耕生产。同时,加强与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单位联系联络,随时补齐各种春耕物资,保障了全镇农资供应。
(吴红亮 万盛经开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