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庆科普场馆及社区科普活动的开展现状
重庆作为直辖市,拥有重庆科技馆、重庆自然博物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市南山植物园等众多科普场馆,科普场馆内丰富的互动展品、文物藏品、动植物实体、古生物标本等作为科普媒介,能有效的将公众与“四科”相联系,各科普场馆也依托这些展品或藏品开展丰富的科普活动,主要惠及到馆参观的观众,其中青少年是最主要的受众。因有展厅展品作为支撑且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设计巧妙,故科普效果佳,深受来馆观众的喜爱。
此外,重庆市各区县科协也在大力开展社区科普活动,如北碚区科协联合北碚区图书馆开展“说得比唱得好听”讲座、江北区科协联合江北区国土学会开展“6.25”全国土地日主题宣传活动、渝北区科协以 “粽情端午 传承文明”为主题普及书法和科技知识等,区县科协开展社区科普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活动主题贴近民生,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受众主要为成年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群。
无论是科普场馆还是区县社区,都将开展科普活动作为科学普及的重要途径,开展科普活动的频率较高,主题丰富多样。
二、科普场馆及社区科普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提升科普场馆科普活动的品牌感
科普场馆属于长期的、固定的科普场所,且科普场馆大多体量较大,资源丰富,所以会吸引公众的多次参观,这就有利于打造科普场馆的科普活动品牌感。但目前科普场馆的科普活动大多缺乏品牌感,从活动的前期宣传到活动场地的布置再到活动的具体实施,各活动独成体系,彼此之间联系不强,让活动参与者局限于眼前开展的单一活动,没有系统的认知。
打造科普场馆内科普活动的品牌感,可以采取设计活动专属标志、打造科普活动品牌形象代言人、增强活动宣传系统感等方式。
(二)多形式创新丰富社区科普活动
目前,社区科普活动主要采取发放宣传资料、展示图文展板、开展专家讲座或咨询等较为传统的形式,这样的形式的易于实施,但发放宣传资料、展示图文板等形式主为单方输出,不能让参与者有经历感,也就很难让参与者将科普的内容进行内化,所以,社区科普活动应融入更多创新形式,尤其是能为参与者创造亲身验证的经历。让参与者有亲身验证经历的活动形式有很多,如实验探究、手工制作、短期栽培、拍照摄影、问卷填写等,在进行环节设计时应尽量以参与者为主,科普者为辅,将想要科普的主题融入活动环节中,建立于实践的认知更易让参与者自发的接受并实现内化。
(三)适当引入科学家及本土科研机构
科学家有专业的知识及最前沿的科研资料,与专门从事科学传播的机关和媒体相比,科学家又因为处于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在其所属的领域里游刃有余,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科学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差错,保证科学传播的证确性。所以,科学家是开展科普活动的一大助力。如何让科学家成为科普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方式有很多,如科普讲座,电话连线、视频直播等,邀请科学家加入科普活动之前应充分了解科学家本人,选择合适的方式让科学家融入科普活动。除科学家外,科研机构也可成为科普活动的强大支撑,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方式可为组织参与者参观科研实验室、观摩实验器材、观看实验过程等,让公众了解我国目前进行的前沿研究,为公众揭开科学研究神秘的面纱。
三、结语
现如今科普活动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但科普活动的开展不仅讲求数量,更追求质量,要真正有效服务于科学普及,真正做到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养。
(肖付莉 重庆科技馆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