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前线防控疫情,我在后方盼你平安,我们同在一座城市,我们却见不到面,最近的距离,也是最远的距离。
一次微信对话,吃个年夜饭都难
“这个家还过不过了!都十几天了,坐在一起吃个团圆饭就这么难吗!干脆你们都搬到疾控中心住算了!”近日,一向温柔贤惠的穆大姐闹起了脾气,起因却是因为微信家庭群的几条信息。
穆大姐:“晚上多久能到家?我和林杰给你们炖了鸡汤。”
金紹初回信息:“今天有工作,不知什么时候到家?”说完,再补充一句:“等会要出去消毒。”
穆大姐回复:“哦,好的。”
金翔:“我今天晚上夜班,半夜还要进实验室,回来不了,你们吃,不用管我。”
……
穆大姐的丈夫金紹初、儿子金翔都是巴南区疾控中心的普通职工。大年三十夜,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金氏父子分别作为消杀组、卫生检验组成员,第一时间回到各自战“疫”岗位,连除夕夜的年夜饭都没顾上吃一口。
“商量了好久才说初十晚上大家补一个年夜饭。我和儿媳妇从早上起来就开始准备,煲鸡汤、红烧肉、水煮鱼……一直等着他们回来,结果两个人都说有工作回来不了!”提起这事儿,穆大姐仍然觉得这是一个还没完成的心愿。
“其实我也不是责怪他们,我是心疼他们。”穆大姐说,老金年轻的时候工作扭伤了腰,现在站久了就喊痛得很,老金都57岁的人了,还这么拼命。儿子金翔在检验科三班倒,不管是中午12点还是凌晨1点,轮到了就进实验室,一进去就是五六个小时,经常在椅子上一靠就睡着了,作为家人,穆大姐和儿媳妇心里很不是滋味,在家忍不住偷偷抹眼泪,都为他们担心。
父子俩同在一座城市,同在一单位,同在一个屋檐下,就是不能同在家里同桌吃年夜饭。疫情来了,就是任务;命令来了,就义不容辞地冲锋在前。巴南区文化馆创作的歌曲《告别的年夜饭》在广播里响起,正合此情此景,“金氏父子”投入战“疫”中……
子承父业,父子俩并肩战“疫”
金紹初是传染病防控与免疫规划科的一名“老兵”,自1980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都在这个科室工作。回忆起以前的“苦”日子,金老师的脸上却掩饰不住笑容,摆一下过去的龙门阵:“那个时候条件不好,单位自行车都只有3辆,我们几个年轻小伙子轮流骑,背着保温箱一个镇一个镇去送疫苗。发生了传染病疫情的话,几个人背起消杀喷雾器就去了,经常一去就是一个星期。既要消杀,又要给群众科普疫情防控知识。虽然又苦又累,但是现在回忆起来,一切努力都值得!”
“现在全中心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名‘老’疾控人,我怎么能在这个时候退缩!我参与处置过的疫情很多,经验比较丰富,我那点腰伤不算什么,让我上!我就要坚决完成任务。”金紹初在防控疫情任务面前斩钉截铁地说。一直以来,作为巴南区疾控中心的业务骨干,金紹初抗击过非典、支援过汶川抗震救灾、处理过霍乱、登革热等几百次疫情,每一次艰难险重的一线现场,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际,虽然还有不足3年的时间就要退休了,金紹初依然主动承担起消杀二组的组长一职,每天带领组员对疫点进行随时和终末消毒处理。30多斤的消杀喷雾器死死压在他微驼的背上,走完一个又一个的疫点,一忙就是几个小时,汗水浸透了他的衣服,可他从不喊苦喊累,他说“这就是我的责任。”
在父亲的影响下,金翔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疾控战士。2013年,22岁的金翔长成了一个高大外向的帅气小伙儿,而这一年,他也正式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卫生检验人员。
“肯吃苦、有冲劲儿,工作都是抢着做,跟他爸爸一个样儿”这是检验科马科长对金翔的评价。“金氏父子打组合,病毒就跑不脱。”这是同事对这父子俩的玩笑及赞许。
疫情发生以来,金翔和同事们便奋战在病毒核酸检测的岗位上,为了确保实验室检测的及时性,缩短检验报告时间,一次检验中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笨重的防护服、严密的防护面罩后面,是他与病毒零距离交战中依然帅气却充满疲惫的脸。
穆大姐和儿媳妇准备了“迟到的年夜饭”,可还是因为父子俩的工作又落空了。
然而,老金和小金同在抗击疫情一线,也有十多天没有见面了。父亲疼爱儿子,多想给他鼓励的话语。
昨日,完成一天的消杀工作已近深夜,放下消杀喷雾器,老金走到巴南区疾控中心六楼看一看。儿子小金穿上防护装备正准备开展下一轮的病毒核酸检测。
父子俩同在一幢办公楼,却不能相见,更没时间交流。只有隔着实验室玻璃门对望,老金看着儿子,眼神饱含着激励,举起拳头,没有说一句话。小金举起右手大拇指,向着父亲说:“加油!我们一起加油!”
加油!加油!加油!多么铿锵有力的话语,我们并肩一起走,冲锋是英雄;男子汉,要坚定,回头是狗熊,上阵父子兵,我们并肩就能赢!
(杨超、李青青 巴南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