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人物>

她把小杂粮 变成农家金豆豆

发布时间:2019-12-30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记2019年重庆英才·乡村项目领头人、市农科院特作所杂粮研究室主任张继君

她是一个乡间的农民,更是一个硕果累累的农业科学者。她是一个严格要求、思路开阔的技术团队领头人,也是一位以身作则、平易朴实的大姐。从1992年进入农业科研领域、2006年担任技术团队负责人以来,她取得了诸多的荣誉。近日,她带领的团队被评为2019年“重庆英才·重庆市特色杂粮创新示范团队”,她被评为“重庆英才·乡村项目领头人”。最近的成果是,她带领的团队开展的林下间作早熟鲜食豌豆“中秦1号”作为当地产业扶贫示范项目之一,前几天刚刚在深度贫困地区巫山县双龙镇取得成功。她就是出生于1968年的张继君——重庆市农科院特色作物研究所杂粮研究室主任。

潜心研究,她取得了沉甸甸的学术成就

1992年,张继君四川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本科毕业后分配到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特色作物研究所(原重庆市作物研究所)。2006年,该所改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特色作物研究所,组建了杂粮研究室,她成为研究团队的带头人,带领团队从事高粱、大豆、食用豆等杂粮作物的研究。近几年,随着研究内容进一步拓展,她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大豆、食用豆的研究。

近三十年的艰辛工作,她取得了诸多成就,获得了大量荣誉。

其中,主持农业部的国家现代农业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重庆综合试验站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稻豆轮作周年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重庆市科委重点自然基金“重庆大豆G.soja亚属优良资源及优异性状的挖掘”等国家和省级项目30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育成12个大豆新品种和11个食用豆新品种通过省级审(鉴)定;在《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植物保护》和《西南农业学报》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同时,选育出首个通过重庆市审(鉴)定的鲜食蚕豆、绿豆、红小豆等新品种以及一系列稳产、优质、广适大豆新品种。这些新品种目前已在重庆及西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应用面积380万亩,新增产值3.2亿元以上。

因此,她获得了诸多荣誉:省技术发明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两项,永川区政府科技奖一等奖两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此外,还奠定了她的学术地位。目前,她是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大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现代农业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重庆综合试验站站长,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中国作物学会食用豆专业委员会委员。

以身作则,她带出一流团队

农业科研,那是要到田间到头的。作为一名女性,她也有自己的柔弱;作为一名母亲,她也有自己的家务;作为一名知名的农科专家,她也有许多“外事”工作要做。但作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尤其是农科团队的带头人,她放弃了许多,挤出时间,无论是严寒冬天,还是盛夏酷暑,无论是雨后泥泞,还是作物毛刺刺人,她都坚持和团队成员一道,爬坡上坎到山间地头、到海南育种场,观察、检测、记录、分析比对……如果说其他成员各自负责一块儿,那么她得参与、把控全程。农业科研的周期长,许多研究,要反复进行若干年。其团队及个人需要克服的困难,可想而知。

在她的带领下,团队实现了运转协调、高效运行。

在她的带领下,该团队拥有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重庆综合试验站、重庆市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寡日照与高温伏旱区粮油作物野外观测站等3个省部级以上的科技平台,在西南片区乃至国内杂粮科研领域均处于领先水平。

在她的带领下,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效益显著。她带领团队在大豆、高粱、蚕豆、绿豆、红小豆、荞麦等特色作物研发方面成就斐然,目前,已发表研究论文75篇,获得专利授权9项、科技成果奖励4项。已选育出高蛋白大豆、高粱、鲜食蚕豆、绿豆和红小豆一系列新品种28个。随着成果应用面积逐年增加,重庆市杂粮种植面积和产量水平同步提高。重庆高粱栽培面积从成果应用之前的12万亩(2007年)提升到38万亩(2017年),单产平均水平从230kg/亩,增长到350kg/亩。大豆栽培面积从成果应用之前的136.8万亩(2010年)提升到161.1万亩(2017年),单产平均水平从116.9kg/亩,提高到131.8kg/亩,增长12.5%。在“十三五”期间,杂粮新品种应用面积已占到重庆市杂粮总面积的40%以上,新品种产量占重庆市杂粮总产量的45%。重庆市杂粮栽培面积和生产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为西南地区和我国特色杂粮振兴计划实施做出了突出贡献。

思维开阔,她把研究拓展到售、吃、赏

过去的农科研究,主要致力于选种、育种、水肥、病虫害防治等所涉环节,主要目标限于选出高产优质的品种。但张继君认为,现代农业赋予了蚕豆、豌豆等杂粮作物更多的功能和价值。她带领团队把目光拓展到便捷的机械化耕作和收获,以及怎样获得更好的市场效益(增收)、怎样改善人们舌尖上的感受和丰富人们的食品、怎样与旅游产业相融合、怎样参与扶贫等。按照她的说法,就是涵盖了从源头到终端产品的杂粮全产业链研发与应用诸环节。这些研究,形成的科技成果在永川、合川、大足、潼南等渝西经济地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同时在渝东南、渝东北的城口、巫山、巫溪、武隆、奉节、丰都等地区,为深度贫困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稍稍具体一些看,在杂粮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方面,完成了重庆市全域覆盖的杂粮种质资源的收集工作,已开展杂粮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繁殖保存工作。在特色杂粮新品种培育与推广方面,加快选育优质高产、广适多抗和适合机械化、设施化的新品种,在高蛋白大豆、鲜食蚕豆、宜机绿豆、酿酒糯高粱等作物上取得新突破。在丘陵山地杂粮绿色高效种植技术方面,开展特色杂粮绿色高效示范。利用沿江河谷和低海拔区光热资源丰富和耕地秋冬空闲较多的特点,开发秋冬资源,大力推广发展蚕豆、豌豆、荞麦和鲜食秋大豆、蚕豆等作物,提高耕地利用率。在特色杂粮产品加工提升技术方面,研发中高档优质杂粮产品,开发豆类、荞麦、糯高粱等特色保健产品和功能性食品,扶持培育一批特色杂粮产品加工企业,带动杂粮加工业上规模、提档次。在杂粮产业功能拓展技术研发方面,充分利用杂粮作物品种多、花色丰富的特点,努力开发杂粮产业与多经产业、养殖产业、旅游休闲、生活体验结合,把杂粮产业由单一的生活功能向满足城乡居民多元需求转变,推进农牧结合、农旅结合,发展循环农业,推进种养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多渠道、多产业提高种植农民收入。

瞄准问题,攻坚克难治顽疾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张继君带领团队,针对小杂粮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系列技术攻关,解决了一些存在多年的问题。

针对我市蚕豆赤斑病高发频发的现状,创新育成国内首个抗赤斑病蚕豆新品种“通蚕鲜8号”,发明抗赤斑病栽培技术、快速检测农作物最优播种密度方法和蚕豆高效杂交育种技术。项目成果创新突出,整体研究达国内先进水平。该成果在渝、苏、贵、皖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推广163.3万亩,新增总产值86175.6万元,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针对重庆市绿豆生产中存在的熟期不集中、易裂荚、采收费工费时等现状,建立种质资源圃、杂交育种圃和诱变育种圃,育成高产、大粒、光亮、早熟、抗逆、适宜机械收获的黑绿豆新品种“冀黑绿12号”和“渝黑绿豆3号”,以及4个普通种皮色的绿豆新品种,新品种在重庆市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示范应用面积达10.6万亩,平均亩产130.5Kg,比对照地方品种“安岳油绿豆”每亩增产50.5Kg,增幅63.1%,按每公斤9.0元计算,农民增收4817.7万元。

针对重庆市大豆产区经度纬度跨幅小、海拔高程差异大的环境特点、农民耕作习惯和大众消费特征,培育适宜不同海拔、不同季节生产的蛋白质含量稳定型大豆品种9个。新品种累计推广150余万亩,新增总产值40500万元。

针对我市当前高粱生产中酿酒专用高粱新品种极度稀缺的难题,育成高产、优质、多抗高粱新品种 6个,同时开展双季糯高粱//大豆、双季糯高粱//黑花生高产技术示范,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高粱面积和总产从 2012 年度的 26.55 万亩、5.098 万吨快速提升到2018年度的 33.294 万亩、8.45万吨。

针对深度贫困地区山大坡陡、土地贫瘠,育成了直立、抗倒伏、需肥少的芸豆新品种两个、红小豆新品种两个,目前这些新品种在重庆市城口县、巫山县试验示范效果良好,其中,城口县将“七彩巴山豆”产业,作为政府扶贫重点产业之一进行打造。

目前,她带领团队正在思考和进行的是:进一步做好特色杂粮高产优质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应用;进一步研究、推广配套高产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推广绿色新型栽种高效种植模式;进一步研究加速杂粮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包括建设杂粮品牌,改进加工工艺,使更多的杂粮食产品进入百姓餐桌、进入高级餐馆的食谱,满足市场需求;进一步做好杂粮产业功能拓展技术研发,建设观光型蚕豆、豌豆乡村旅游、都市观光农业模式;进一步依靠现代农业服务信息网,打造 “渝豆”“渝粱”“渝荞”等重庆杂粮品牌。

                               永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