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人物>

头雁领航雁齐飞

发布时间:2019-12-26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记永川区乡村振兴人才、重庆鼎江食用菌研究院负责人辛良群

“我们要把研发成果切实转化到实际生产中,提高重庆地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能力,把重庆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12月16日,重庆鼎江食用菌研究院负责人辛良群信心十足地说道。

辛良群采摘蘑菇

辛良群,一位扎根食用菌产业的永川新型职业农民。2012年组建蕊福农食用菌种植公司,生产的食用菌目前几乎占据重庆市场半壁江山。2019年再接再厉,建成鼎江食用菌研究院,进一步聚力科技创新,致力于重庆菌类产品的开发、培育、示范和推广,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技引领

2012年,辛良群在圣水湖园区核心区五间镇景圣村流转土地500余亩,注册资本200万元,组建重庆蕊福农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全身心投入到食用菌产业发展。

从地培到层架栽培,她经历了三四年的不断摸索,才有了现在的一番成果。五朱路边,可以见到一个个钢架大棚在食用菌生产基地排开,蔚为壮观。进入菌棚,层架依次排开,泥土中冒出个个白点,让人欣喜。“这是我们利用食用菌品种生物的差异性和共性,探索出的层架式立体多品种食用菌循环种植模式。通过技术改进,现在每平方米产量由15斤提高到近40斤。”辛良群高兴地说道。

作为新型职业农民,辛良群在发展之初就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累积经验,总结研发成果。几年下来,重庆蕊福农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申报发明专利6项,11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认可。

为了让更多人受益,少走发展弯路,在政府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辛良群于2018年建立了永川区食用菌研发中心。2019年7月,在此基础上,由她主导的重庆鼎江食用菌研究院建成。

深化合作

目前,该研究院先后与重庆农科院、西南大学、重庆文理学院,四川科创菌业有限公司、重庆食用菌协会、中国食用菌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多方技术合作,成功探索出菌——稻、菌——菜、菌——果的特色循环种植模式。在研究院技术指导下,企业生产的蕊凝福牌双孢蘑菇,大球盖菇分别获得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证书,被评为国家农业部名特优新农产品和重庆名牌农产品。

“我们主要以双孢蘑菇、大球盖菇、草菇、黑皮鸡枞等品种的研发培育、种植示范推广,结合重庆地区的气候条件选择宜栽品种,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进行季节性种植和反季节性种植,并因地制宜,改善培养料的培育方法。通过二次发酵、菇房定位发酵等方式,提高食用菌培养料基料的品质,提高采收和延长出菇时间,进而提高产量,增加效益。”辛良群介绍道,下一步,还将引进院士专家团队携手打造研究院,进一步转化研发成果,为众多食用菌企业提供服务和支持平台。

共同致富

在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的同时,辛良群还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目前,常年在其食用菌生产基地务工的当地群众约20余人,人均月收入2000至3500元左右。最高峰临时用工量超过50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面向全体务工人员开展免费技术培训,提升职业技能,让他们学得一技之长,有的更从普通的采菇人成为技术骨干。每年“三八”妇女节,联合区镇两级妇联举办生产技能比赛、采菇比赛,让员工们在快乐中生产、在比赛中成长。

不仅如此,她还关爱弱势群体,助力精准扶贫。企业员工孙天英,身有残疾,丈夫因病去世,女儿就读于当地一所中学,家庭生活拮据。了解到她的实际情况后,辛良群不仅给她送去慰问金、慰问品,还主动让她到基地工作。近年来,公司先后为当地敬老院的老人以及附近的贫困家庭送去爱心物资价值数万元。与景圣村24户贫困户搭建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成为股东,其务工、土地租赁、股份分红等收入加在一起,户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

“目前,我们已成功带动10余个家庭农场发展食用菌,每个家庭农场年产值达10万元,并成功带动数十农户种植食用菌,户均年增收3万余元。今后,我们将继续互利互助,共同发展,一起致富。”辛良群说。

                                  周舟  永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