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盛经开区人民医院B区急诊科主任徐代薪的“竞速”人生
电视剧《急诊科医生》的热播让许多人对急诊科医生这份职业肃然起敬。事实上,我们身边就有那么一群常常与死神赛跑的急诊科医生,只是他们的职业没有影视剧中那么多的戏剧性,有的是日复一日的平淡与繁忙。
早上8点,当许多人才刚刚从美梦中苏醒过来时,万盛经开区人民医院B区的门诊大楼,早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马路旁,一辆鸣笛的急救车呼啸开过;门诊大厅里,挤满了排队挂号问诊的病人;步履匆匆的医护人员在拥挤的人流中,矫捷而快速地穿梭……
急诊科主任徐代薪的一天就是在“忙碌”中开始,在“疲惫”中结束。在这所医院最繁忙的科室,争分夺秒,成了她日常生活中的常态。
“肩负生命的重担,只有全力以赴”
急诊科接诊的通常是急、危、重症病人,紧急情况下的急诊室,就像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医生!快点来!这里有人晕倒了!”三年前的一个夜晚,120急救电话急促响起,打破了夜间的宁静。接到通知后,万盛经开区人民医院B区的医护人员火速赶往现场,经过现场判断,患者已经出现了心跳呼吸骤停。
病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数分钟后,患者被紧急送到急诊科,此时,徐代薪已在手术室里准备就绪。徐代薪从容不迫,立即给患者进行持续胸外心脏按压、除颤、给氧、气管插管以及辅助用药等治疗。经过74分钟的“生死营救”,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抢救成功,并转入呼吸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心脏骤停后的综合治疗。最终,这名患者痊愈出院,重返工作岗位。
这样成功的抢救案例只是徐代薪26年医疗生涯中的“冰山一角”。究其原因,自然得归功于她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徐代薪是万盛本地人,她脸庞圆润,总是笑意盈盈,和蔼可亲。虽然她看上去“弱不禁风”,可却是医院里出了名的“拼命三郎”。
学海无涯,医无止境。徐代薪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她对于自己的要求到了近乎于严苛的程度。只要一闲下来,她就开始钻研医术,不是上网查阅资料,就是对着模拟器材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等核心技术练习。
徐代薪的家庭是一个“医学之家”,她的丈夫也是万盛经开区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茶余饭后,对于病情的探讨成了这个家庭津津乐道的话题;休息时分,钻研医疗书籍成了这个家庭特有的放松方式。这些年来,徐代薪四处奔波,常常外出学习其他医院的先进经验,刻苦钻研新知识、新技术,并应用到临床。
对于徐代薪来说,多年的积累和总结已经能让她从容不迫地对待每一种危急情况。然而,她不骄不躁,依然在最需要她的时候第一时间给出最佳解决方案,有她在,大家就踏实。
急诊科医生要求24小时在岗,他们的工作没有白天与黑夜之分。在难能可贵的休息时间里,徐代薪时间的天平也还是在不断地朝着工作那一方倾斜,留给家庭的时间寥寥无几。
“急诊科医生肩负着生命的重担,我别无选择,只有全力以赴。”徐代薪说,从医以来,对于患者和家属,她问心无愧;可对于儿子,她却问心有愧。“和儿子大部分的相处时间都在医院,但他从小就很懂事,从来不怪我……”说起儿子,徐代薪几度哽咽。
因受到父母的耳濡目染,徐代薪的儿子也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学医之路,延续着父母的光辉使命。
“认真对待每台手术、每名患者,从不懈怠”
2014年,徐代薪因业务技术出色、勤奋好学,被安排到急诊科主持工作,这意味着她满满当当的工作行程表中又多了一项——安排、管理急诊科工作。
此后,“操心”完自己的徐代薪,又要开始“操心”科室的年轻人。肩上有了越来越多的责任,她必须更加努力地奔跑,赢得时间。
传道授业,是医学技术的传递,更是医学精神的延续。
徐代薪对科室“后起之秀”的培养毫不吝啬、倾囊相授,她带领科室人员积极学习,大胆探索,在不大的办公室里,随时都能进行一场深刻的“头脑风暴”。同时,她不断强化医护人员包扎止血术、骨折固定术、病人转运等技能,不断提高急诊医疗服务工作的生命力,逐步建立并完善急诊医疗体系与生命绿色通道。
以气管插管术为例。徐代薪表示,气管插管术是急诊医生的一项必备技能,因为急救病人的病情具有急、重、变化快的特点,实施气管插管术必须快速、准确,保证插管的成功率。为提高急诊科医生的急救操作技术,确保手术“万无一失”,一丝不苟的徐代薪以身作则,带领急诊科医生利用休息时间学习、练习气管插管术。目前,徐代薪带领的急诊医生团队对这项基本技能驾轻就熟,成功率达到了95%以上。
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提升整个急诊科室的抢救技术水平是徐代薪毕生的心愿,她以此为目标,孜孜以求地努力着。
五年时间转瞬即逝,而徐代薪的目标始终不渝。她以急诊专科特色的诊疗服务工作为发展第一要务,始终遵循“生命相托、分秒必争”的原则,带领急诊科全科人员积极救治危重患者,认真对待每台手术、每名患者,从不懈怠。与此同时,她还优化急诊医疗工作规范化管理工作,强化急诊医护技能培训,常态化进行操作演练,使整个急诊工作“行云流水”,急诊抢救成功率也从过去的70%提升到了89%。
急性心肌梗死是危害患者生命的一个“杀手”。“时间就是心肌”,为了给胸痛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徐代薪一直致力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救绿色通道建设。
天道酬勤。2016年,万盛经开区人民医院B区分别与重医附一院、大坪医院签署协议,建立了胸痛区域协同救治网络体系,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主动脉夹层和急性肺栓塞等高危胸痛为主要病种,积极建立急性胸痛规范化救治流程。同时,对于各种危急重症病人就诊,增设了急诊绿色通道,完善了急诊创伤、急性胸痛、急性心力衰竭等十大病种流程图。在此基础上,多次组织全院医护、安保、驾驶以及后勤等人员进行培训,切实提高每位员工的胸痛救治意识,确保每个流程有序衔接,为广大急性胸痛患者赢得了黄金救治时间。
在多方的努力之下,今年“捷报”传来,万盛经开区人民医院B区顺利通中国胸痛中心认证。
“正确的施救能挽救一条鲜活的生命”
徐代薪的办公室里,除了大大小小的医疗器材、层层叠叠的文件资料,最吸引眼球的是满墙的红色锦旗,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一面锦旗,就是一个故事,讲述着徐代薪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和真情为民的真挚情怀。
在医院里,徐代薪总是面带笑容,亲切地和每名患者交谈,就像老朋友见面一样亲密自然。在谈到病人与医者的关系时,徐代薪强调最多的就是“病人就是亲人”这句话。在她的眼里,一个称职的医生具备精湛的医术自是不必说,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医德,以同情仁爱之心对待前来诊治的病人和病人家属。
在医院外,身穿“白大褂”的医生志愿者队伍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暖流,他们身影频现在最需要他们的地方:敬老院、学校、农村……而徐代薪,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医生就像是播种机,不仅播撒医学技术,还要播下医学人文精神,造福一方群众。”正是这样一个简单而纯粹的信念,指引着徐代薪坚守着医者仁心,在热心、热血、热忱的方向上阔步向前。
除了义诊,这些年,徐代薪一直致力于心肺复苏与创伤急救科普培训,提高公众急救意识。“紧急情况发生时,正确的施救能挽救一条鲜活的生命。”徐代薪说,每当看到患者因为没有得到急救或急救方法不当而危急生命时,她都觉得十分痛心。因此,她希望为全民急救科普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目标既定,行动必随。去年,区人民医院B区心肺复苏与创伤急救培训基地被确定为万盛经开区首批科普基地,徐代薪开展科普培训的步伐便更加矫健,她忙碌的身影每次都能“如约”出现在社区、学校、矿山、企业、广场等地,孜孜不倦地面向市民普及科学急救知识。一次次讲解,一次次演示,从不知倦怠。
“只要有效果,辛苦点、累点都值!”徐代薪表示,她最欣慰的是自己和同事们的努力付出有了最好的回报。“不久前,万盛煤电化产业园区入驻企业的一名员工受伤,万幸的是他身边的工友接受过我们的创伤急救科普培训,对他实施正确的急救,为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时间。”说到这儿,徐代薪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张玉芳 万盛经开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