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论坛>

关于镇街科普阵地建设调查及思考

发布时间:2019-12-12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科普阵地是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技成果的重要场所,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加快科普阵地建设,对于服务科技创新、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万盛经开区镇街科普阵地建设有了较快发展,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科普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但是,从目前调查数据看,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5-2020)》还有明显的差距,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科学素质的需要,已有的科普阵地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一、镇街科普阵地建设现状及使用情况

(一)科普阵地情况

目前,万盛经开区镇街科普阵地主要有科普活动室、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科普惠农兴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普文化云平台终端等。

科普活动室3个:东林街道腰子口社区科普活动中心、关坝镇凉风科普活动中心和丛林镇绿水村科普馆。

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7个:其中万盛街道有建设社区、新田社区2个,东林街道有腰子口社区、铁路村社区、和平村社区3个,万东镇有红枫社区、塔山社区2个。

科普惠农兴村科普示范基地有5个:青年镇万盛青年脆红李种植科普示范基地、关坝镇万盛凉风生态鱼养殖基地、黑山镇有万盛盛泉方竹笋科普示范基地、丛林镇生态食用菌科普示范基地、金桥镇老农民水稻种植科普示范基地。

科普文化重庆云平台终端41个:全区社区全部配齐。

农村各种学会协会10个:有猕猴桃协会、优质稻专业技术协会、花椒专业技术协会等。

(二)科普队伍建设

管理队伍:10个镇街成立了科协,分管科技工作的副书记(主任、镇长)兼任科协主席,并配齐了由学校校长、医院院长、农技站站长兼任的3名职副主席;

科普志愿者队伍:各镇街科协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建立了科普队伍,主要以机关从事科技工作的同志、社区“五老”和工作人员为主,有的镇农业科技员、致富能手也加入到科普队伍中。

(三)科普经费情况

经费来源:主要是街道(镇)财政拨款。

拨款方式:有的在年初有科普经费预算,有的镇街是一事一议拨款。区科协对科普大学教学点的经费划拨采取的是先做后补的方式,市科协的项目拨款后实施项目。

经费额度:个别街镇有1万元,其他的是根据活动开展情况拨点。区财政2019年开始年初给区科协预算了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工作经费5万元,区科协按社区科普大学开展教学工作情况,分等次划拨给了科普大学教学点。

 (四)科普阵地作用发挥情况

有科普活动室的镇街科协组织了学生、居民到科普活动室参观体验,科普大学教学点定期开展科普课程,讲授日常的养生、防骗、避险、垃圾分类等知识,科普云端按时在线,农村学会协会作用参差不齐。近年来,基层科协利用科普阵地结合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反邪教集中宣传月活动、防震减灾日等开展了一些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为2018年全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到8.9%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科普阵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普阵地数量不足,配置不平衡,种类不齐全。科普基础设施不完善,万盛街道、万东镇、南桐镇、青年镇、金桥镇、石林镇、黑山镇等尚未设立现代化的村、社区科普活动室,缺乏可供动手操作的科普设备。除青年镇、关坝镇、丛林镇、金桥镇、黑山镇有国家级、市级科普惠农兴村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外,其他镇没有。社区科普大学建设滞后。目前,除万盛街道、东林街道、万东镇外,其他7个镇都没有科普大学。有科普大学教学点的地方都没专门的科普老师,教学活动不系统。

(二)科普阵地建设经费投入少。科普经费的不足制约了科普工作的开展,导致科普活动有的没开展,有的开展了也只是面上的简单的开展一下,覆盖面窄、只停留在“走过场”式科普,“蜻蜓点水”式科技培训。

(三)开展科普活动形式不多,力度不大。开展活动形式主要采取利用赶场天搞宣传、适当举办讲座,但利用宣传栏、宣传画、电视、广播、报刊、图书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等主渠道进行科普传播不足。

(四)农村学会协会科普阵地发挥作用不足。全区8个镇10个农村各种学会协会,发挥作用参差不齐。一部分协会已成僵尸协会,常年不开展工作,一部分协会即使有的开展活动档次、质量也不高。

(五)对科普阵地建设的认识不足。一是科普阵地的建设还未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二是基层干部对建科普阵地有认识误区,以为科普阵地是要配高端尖端的设备才能算科普阵地。三是没把已建成的图书室、宣传栏当成科普阵地。

(六)科普专业人才欠缺。科普阵地从业人员除偶尔聘请区内的医生、消防等专家外,其他科普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知识结构老化,科普服务能力与水平不高,致使科普活动缺乏稳定保证。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指出: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阐释了科学普及的基础作用,也为做好新时期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国科协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到2035年,这一指标超过20%,将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这些目标要实现,充分说明建设科普阵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建议:

(一)建立科普阵地建设与利用的长效机制。建立科普阵地联席会议制度,把科技局、科协、镇街、环保、农林、消防等部门纳入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发挥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络员制度的作用,通过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全区科普阵地建设。

(二)不断完善阵地基础设施和“互联网+科普”建设。注重科普阵地的均衡性,一是推动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覆盖全部镇街。社区科普大学是社区科普宣传的重要平台,是社区居民学习科学知识,接受技术培训最直接的科普阵地,在社区自愿申报的前提下,每个镇至少建立1个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二是镇街要树立资源整合的理念,把市民学校和社区科普大学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活动共同开展。三是镇街科协建立科普展览、科普教育、科普宣传、科普培训、科技信息传播等功能的科普活动室。四是加强网上宣传科普阵地建设,用好科普公众号、QQ群,传播科学知识。

(三)探索新的科普活动手段,充分发挥科普阵地作用。 探索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传播方式与载体,如编排文艺节、编制科普书籍、编排科普短片等形式传播科学知识。

(四)多渠道加大科普阵地的经费投入。一是把镇街建科普活动室纳入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民生工程,把科普阵地建设经费纳入年初预算;二是倡导社会力量共同支持科普阵地建设,积极发动周边企事业开放公共资源,鼓励慈善公益组织及公民个人提高捐赠和资助,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五)加强阵地人才队伍建设。利用社区辖区内的单位和居民构成的优势,将社区掌握的人力资源整合,将社区专业人才和技术骨干组织起来,建立镇街、社区科普服务队伍,形成较为稳定的二级科普组织,为社区的科普工作提供可靠的人员保障。同时,采取聘请人才、科技爱好者参与科普活动的方式,为基层科普阵地发挥好作用提供人才保障。

(邹红 万盛经开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