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人物>

糜力:真情倾注农业科技培训

发布时间:2019-11-28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在黔江的沟壑大地、村落院坝、乡村会议室、农业园区内,人们经常看到一位残疾人在忙碌着,他就是黔江区农业农村委科教站站长糜力,用残肢丈量大地,用初心圆梦未来,为黔江农业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残缺让他更优秀

1964年糜力出生在四川省渠县城关镇,三岁还不能直立行走,虽四处求医经但还是落下右腿终身残疾。“我一生中最感激和尊重的是我的父母,是他们二老不放弃、不抛弃、不嫌弃,让我的残疾人生平平顺顺走到今天。”糜力满怀深情地说。糜力的父亲是黔江第一任农技推广站站长,糜力16岁成为黔江农业战线的一员,自学农业科技,钻研农业理论知识,很快成为了行家,自修获得大学文凭,并获得农艺师职称。

2002年黔江开始在农村推广沼气池,糜力成为石会镇沼气技术员,他指导石会镇修建沼气池200多口。2005年糜力加入九三学社,先后担任九三学社委员、农业支社主委,并连续担任政协黔江区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委员。糜力先后获得“重庆市农业信息工作先进个人”、“重庆市农情工作一等奖”、“重庆市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投身农业科技培训

2003年糜力担任“阳光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开始事农业科技培训工作,2013年“阳光工程培训”更名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黔江区农委将科教、农广校、农民培训等工作均纳入科教站管理,糜力担任科教站站长。糜力全身心投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从一大批新型农民中重点培养致富带头人,打造示范产业园,带动更多的农户脱贫致富。

“糜哥,看明天能否带专家来看一下我的果园,果树叶子发黄。”2018年4月的一天,糜力在办公室接到了学员庞春武的电话。当天糜力就叫上经作站的技术员来到了庞春武的果园,解决他的实际问题。“你在种植过程中,有政策、技术方面的难题就打我的电话。”庞春武记得糜力第一次来他果园时对他讲的话,也正是因为这句话,与糜力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在糜哥的帮助下,农委的果树、植保专家经常来指导种植技术,如今,我的花果园,不仅是生态绿色之园,还是市民乐意前来休闲观光的体验之园。”

在糜力的帮助下,跟庞春武同样经历的一大批新职农学员在黔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脱颖而出,成为黔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带头人,成为现代青年农场主。目前黔江现代青年农场主达到57名,初具规模的现代青年农场主创业孵化基地3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个、田间学校22所,培养科技示范户3500名,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认定525人。简义相、聂明亮、余官谦、粟海燕、龚明翠五名学员入选“重庆市新型职业农民100例先进典型风采录。

领悟农业培训真谛

糜力对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有一番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核心是解决农民“我要学、要我学、怎么学”的这三个问题。“我要学”,就是调查摸清农民的学习意愿,按“畜牧、蚕桑、烤烟、蔬菜、优质水果、特色杂粮、中药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产业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库,组织区内有意愿、有需求、有基础的农民,按产业分类型组织开设培训班,进行“农民点餐、专家上菜”的“点餐式”培训,满足学员的培训需求。“要我学”,就是针对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培训,提高“三农”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指导能力,把学习培训与农技人员的职称申报、工作考核进行挂钩,培养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怎么学”,就是把培训学员与其从事的产业相结合,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现场实训、网络培训等多种方式,让学员走出去、引进来,及时掌握和了解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有的放矢做大做强自己的产业。

糜力坚持上好农业科技培训“第一堂课”,核心内容就是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激发学员学习热情。通过“第一堂课”,让学员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组建“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农民队伍的根本保障,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战略举措,是应对“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新挑战,培养壮大现代农业经营者队伍的迫切需要。

“培养更多的农村致富带头人是我本职工作的目标,只有他们的带动,才能让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脱贫致富。”糜力一句话说出了新职农培训的目的。当我们走进这些优秀学员的厂房、园区、基地,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学员在带动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份量。糜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演绎着身残志坚的人生辉煌,诠释了一个农业科教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蔡景信  李朋  黔江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