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小学老师到自学钻研成为“根雕达人”,再到将根雕创作艺术带进综合实践课课堂,仅用几年时间就让深山里的农村孩子爱上了根雕艺术,抱回了国家级、市级、区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奖,还让龙学校升级成为全区根雕项目特色学校、重庆市根雕艺术特色学校。他就是2019年度武隆区优秀科技工作者、武隆区黄莺乡龙洞小学科技辅导老师——秦勇。
树根成宝变腐朽为神奇
在黄莺乡龙洞小学校园内有一间专门陈列根雕艺术作品的陈列室,里面整齐摆放着大大小小的根雕作品,不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还是水里游的,应有尽有,形貌各异,仿佛一座微型根雕博物馆。而它的缔造者就是秦勇老师。
说起与根雕结缘,因为从小酷爱绘画和树根,秦勇一直对国画和根雕情有独钟,在学生时代的求学期间,他自学国画,并将国画融入到根雕创作中。然而,工作后一段时间后,因长期投入教育工作,他与根雕的情缘却只能暂时搁浅。
2015年,龙洞小学复建少年宫,学校开始开设综合实践课,秦勇决定开设根雕实践课。
但已经放下20多年的爱好要重新拾起,绝非易事。为了重拾“旧爱”,秦勇几乎断绝了所有娱乐生活。网络上没有根雕资料,他就自己钻研摸索,一有空就钻进深山老林里,研究各种根材,反复尝试积累经验。工具不会用,他自掏腰包购买,将数十种陌生的工具琢磨的一清二楚。
启迪思维让艺术走进课堂
摸准了根雕的脉,秦勇决定“开门收徒”,操作工具是个力气活,于是他将目标学生定位在3至6年级。他的根雕课刚开课就吸引了30多名学生报名,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因为担心安全问题,不少家长对他的根雕极为排斥。
为了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秦勇没少跑路,让人欣慰的是,当孩子将作品展现在家长面前后,反对声渐渐平息了下来。为了学生安全,他手把手地教导学生使用雕刻工具,并尽量避免他们私自操作电动设备。为了培养孩子兴趣,他专程从网上收集根雕美图,同时将学生分成各个工作组,亲自参与根雕制作。
制作根雕的材料虽然很普通,但是一个上好的根材却十分难得。根雕讲究“稀奇古怪”,因此他经常教育学生做个有心人,从家中柴火、河边腐烂树根、修路挖出的树根等渠道收集根材,并大胆发挥想象,结合根材原貌塑形。为了便于出门搜集树根,秦勇专程买了一辆车,每到周末或节假日,他就与孩子们一起钻进山林,有时候一钻就是大半天,遇到好的根材就采集回来。长时间的校外实践,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根雕知识,还教会学生不少生物学知识。
根雕艺术成就特色学校
自从将根雕艺术带进课堂,秦勇就总结出了采集树根、去污去皮、晾干通风、取形雕刻、精心打磨、美化上漆“根雕六步法”,每一道工序他都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为了开发出创新作品,他带领学生成立了组合类根雕课题小组,专项研究《鸟的天堂》系列作品。在秦勇的指导下,《用枯树根构建鸟的天堂》荣获第33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实践活动一等奖,并在第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优秀实践活动三等奖。
2016年和2017年,秦勇连续两年被评为区级优秀科学辅导员。在他的推动下,龙洞根雕成功入选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洞小学因此成为全区根雕项目特色学校和重庆市根雕艺术特色学校,走出一条特色办学之路。
“做根雕,既耗时又费力,而且浑身脏兮兮的,在外人看来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但是只要能让山区孩子受益,我就一定会把根雕这门课程长期地开设下去。”秦勇表示。
(武隆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