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区大明医院院长周强
一个70后的全科医生,经历过医院的改制、变卖、改制,从来没有放弃这所他奉献了青春的医院。他没有离开、没有懈怠,他依然认真负责,爱岗敬业,对每一位病人都详细诊断病情;他医术精湛,待人热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下岗再上岗医生的深刻内涵。他把医院当家,把病人当家人,他创新思路,敢于实践,大胆管理,把一所“不起眼”的医院办成了科医结合的特色医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一坚守就是24年。他就是北碚区大明医院院长周强。
义无反顾 24年的坚守
周强是一名全科医生,他毕业就分配到大明纺织厂的职工医院,他跟着医院的前辈们学习医疗技术,学习怎么当一名医生,他为了磨练自己,不分昼夜的在医院值守,为厂里的工人、家属及周围百姓看病。终于不到2年时间厂里人从以前称呼的小周改为了周医生,他已然也成为了“合格”的医生。但是不到5年,厂子宣布了破产,职工医院面临破产,很多年轻的医生都纷纷寻找出路,走的走,散的散,好多人都劝他离开,但是他却选择了留下,同时他还为医院建言献策,他把改制后的医院更当做了家,他写了一份医院今后的体制改革方案,方案中特别强调了科学技术的医疗规划,让一个破产的医院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从2000年破产到2017年,这18年里,周医生变成了周院长,对于医学他是一个‘老经验’了,他除了工作时间还利用休息时间,探索大数据,运用人工智能医疗服务模式,引入智能的健康管理理念。让科技与医疗融为一体。但是这一理念刚准备实施的时候医院又发生了改制,很多人都劝他离开,可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在医院,因为他对这所医院的感情是常人无法理解的,所以他再一次选择义无反顾的坚守。
技术高超 为人热情细心
再一次的坚守对于他来说是顶着多么大的压力,可他依然又在为改制医院想办法,出谋划策,这一次他结合医院的实际与10几年来的病人的情况和医院收治病人的状况。他又探索出了医养结合的理念。
住在医院的老人叫常利富是一名三无老年,因发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他亲自为病人做手术,并安排人员轮流照看。手术后,由于医疗费用出现问题,他曾多次与院方交涉,确保老人的治疗。他每天到医院看望,排解忧愁,讲解手术后的注意事项。医院的医生、护士们都说:“周院长,年纪轻轻,对待三无老人像是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这是我应尽的责任。”他微笑着说。出院时,他亲自到医院接他“回家”,常利富老人眼里噙满泪水说:“没有你我早就不在人世了,你比我亲人还亲啊。”
周院长深深感到,医院里住的几乎都是老人,目前老年化严重,作为社区服务卫生中心,他们应该做医养结合的医院,对于老年就医就应该科技医疗、智能医疗 、健康管理。目前住在医院的很多都没儿没女,性格孤僻,他们需要亲情抚慰,心灵的沟通。有一次,医院的王和清老人60多岁了,没有结婚,个性好强、固执,时常被其他老人说三道四,心里十分难受,闷闷不乐,寡言少语,她感受到老人的苦恼,亲自邀请老人来到办公室,倒茶给老人,与老人聊天、说说心里话,给予心理疏导。“以前从没有人跟我这样聊过天,说过知心话,现在心情好多了,想想也没有什么想不通的了。”老人笑着说。看到老人脸上洋溢着慈祥的笑容,他皱紧的眉头也舒展开了。
以院为家 和谐共处
在医院工作是一种意志的磨炼和心灵的升华。行动是无声的命令,是最好的约束,是最直接的要求,自当院长起就树立以院为家的思想,从未放过节假日,从未出现过无故旷工离开的事情,过年过节都是与病人在一起。24年以来,无时不刻的为病人着想。医院设备简陋,病人们觉得很不方便,他多次与领导商量将购置了科技设备,改善了病人看病、住院条件。同时还改变了同事们的工作条件。有些住院的老年人时常说:“我们的好院长,也是我们的儿子,诚心诚意的关心我们的生活。”周强为医院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亲情和幸福。时常有人问他:“你还这么年轻,医术这么高,屈居于这么个小医院,每天和围着我们这些老年人转,不觉得没有前途吗?还是早点跳巢算了。”“坚守已经是习惯,关爱他们,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他很平淡的说。
作为基层科协系统的兼职副主席,周强将科技兴院建设作为医院发展的工作主线,继续加强医院组织建设,抓好医院的科普教育及各项科技活动,以点带面,以促进广大市民健康素养为目标,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而努力。
北碚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