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人物>

刘芳:让脱毒马铃薯迎“曙光”

发布时间:2019-11-26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刘芳,女,现年49岁,武隆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科技特派员、高级农艺师、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武隆区首席专家和骨干。

工作27年来,她始终扎根在农业技术推广的第一线,搞科研、做实验,为全区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奉献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在2019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被评为武隆区优秀科技工作者。

反复试种,提高马铃薯产量

武隆是典型的山区,立体气候明显,传统的粮食作物主要包括红薯、玉米、水稻,但真正适合山区生长且高产的品种少之又少。经过多次考察,刘芳发现马铃薯既适合山区种植,又受市民喜爱,市场前景可观,但产量却不十分理想。

如何提高马铃薯产量?武隆区农业农村委在仙女山镇和芙蓉街道各有一块试种基地,刘芳决定在里面进行试种马铃薯。然而,试种第一年,就遇上恶劣的高温高湿气候,100多亩试种基地几乎绝收。但她一直都不言败,有一种不培育出理想的品种誓不罢休的斗志。

2011年,她前往湖北恩施、内蒙古、青海等地,将全国各地的马铃薯品种几乎试了个遍,她要为武隆培育出能够耐受各种恶劣天气的马铃薯品种。

1月下种,3月出苗,4、5月管理,5、6月测产,刘芳每周至少有三天都待在田间地头,指导试种,记录各项数据。最忙的时候,她和同事常常要熬上几个通宵。

“周期长,工作量大,出一点纰漏就可能前功尽弃。”刘芳告诉记者,一个好品种,可能在其他地方表现很好,但不一定适合武隆,而她的主要工作就是从全国各地的马铃薯品种中,反复试种对比,选育出适合武隆山区且抗逆性强、丰产性高、品质好的品种。

如今,经过8年,刘芳在全区建立了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从上百种品种中引进筛选马铃薯新品种5个,生产的马铃薯达到300万粒、原种8万吨,成功推广脱毒种薯面积46万亩,总产量提高了8%。

随叫随到,义务开展指导培训

“刘主任,我家马铃薯秧看着像发病了,你快点来看一下!”今年4月中旬,一些马铃薯种植大户看到马铃薯叶子有发病的迹象,立即给刘芳打电话求助。刘芳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往现场查看情况。“这是晚疫病,得赶快预防。”刘芳说,种植马铃薯要时常关注天气预报。4月高温多雨,很容易引发晚疫病。在刘芳指导下,叶甫奎及时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预防和治疗,避免了100多亩马铃薯受到病害影响。

“农户生产无小事,只要我能够帮上忙就绝不推脱。”为了带动农户更好地种植马铃薯,刘芳经常早出晚归,每年有超过200天奔走在田间地头。

2015年,武隆区马铃薯晚疫病大面积爆发,种植农户们苦不堪言,纷纷向刘芳求助。当时,刘芳刚刚进行了连续两次长达15个小时的手术,仍然坚持手机“遥控”布置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工作。

培养新手,助推脱贫攻坚

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培养科技新手,刘芳最常采用的方式就是集中培训、深入田间指导、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样板田。

多年来,刘芳共组织技术培训班23期,累计培训技术骨干1150人次,培训科技新能手、大户或科技示范户、薯农12500人次,实现了全区生产技术培训全覆盖。

在刘芳的精神培育下,武隆区脱毒马铃薯迎来了“曙光”,带动当地数千户农户脱贫致富,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数十年如一日,她用执着与坚持忘我地工作,高质量完成了全区稳粮增收、耕地地力提升、农药化肥零增长、新品种试验示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多项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农技人朴实无华、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武隆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