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论坛>

基于核心素养开展馆校合作科学教育

发布时间:2019-11-22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趋势、大力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1]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范式的转变,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核心素养中的一些关键素养离不开场馆教育等非正式教育的支持,馆校合作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2]

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大领域,并具体细化为六大指标和十八个基本点。[3]科普场馆与学校合作开展科学教育是落实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现结合科普场馆的资源优势和科学教育的学科特征,对基于核心素养开展馆校合作科学教育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以科学精神夯实文化基础

文化基础强调让学生习得科技人文等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内在修养、扩宽文化基础、提高精神境界,主要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大核心素养指标。[4]相比“人文底蕴”,科普场馆对“科学精神”的培养更具资源优势,因而通过培养科学精神夯实文化基础将是馆校合作科学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馆校合作科学教育在利用场馆资源设计课程主题和探究活动时,需重点选择对学生的科学精神有促进作用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具体而言,基于场馆资源和现实问题的项目式教学注重让学生以参与者和设计者的身份与学习对象互动,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与创造,在项目活动的交互体验中完成对主题内容的自主建构,这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质疑精神、探究能力”等科学精神的素养指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以科学方法培养自主意识

自主发展强调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对自我能力的控制与调整,主要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两大核心素养指标。[4]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参与项目活动是馆校合作科学教育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主动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指导学生采取适切的学习方法将是馆校合作科学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需重点考虑的要素。具体而言,馆校合作科学教育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意愿和能力差异,为学生提供问题导向的学习情境和完成项目任务所需的条件支持,并致力于帮助学生在自主意识的形成、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学习进程的调控等方面得以提升,以保障“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学会学习的素养指标顺利达成,进而为“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健康生活的素养指标奠定方法基础。

三、以场馆主题提升创新能力

社会参与强调培养学生作为社会人在生存发展中所必需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大核心素养指标[4]。学校利用科普场馆等社会教育资源开展科学教育,这本身就是促进学生参与和体验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作为承担社会教育职能的科普场馆,可将自身作为学习主题来加深学生对社会机构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体而言,科普场馆的学习主题可引导学生了解科普场馆的社会职能、场馆类型、运营模式、岗位职责、参观礼仪、展品的成列与鉴赏,以及展览的策划与实施等内容。其中,引导学生在现实中策划与实施一场展览将涉及到展览主题的确定、观众需求的把握、展品选择与意义诠释以及小组成员的分工协作等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这将是馆校合作科学教育培养学生“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实践创新素养的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15(02):145-154.

[2] 赵慧勤,张天云.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馆校合作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03):64-71+96.

[3] 王乐,刘晓霞.基于核心素养的馆校合作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33(08):24-32.

[4]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张婕 杨情玲 重庆科技馆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