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城市最基层的单位,是城市的细胞,与居民的联系十分紧密。社区科协组织是扎实做好城市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之一,加强社区科协组织建设,对于有效提升城市科普服务功能,提高公众科普参与度,进而提高广大居民科学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长寿区社区科协组织建设的现状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区治理、群团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科协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力量、优势和作用,中国科协通过对城市社区科普工作状况的调查,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社区科普大学章程》、《关于加强城镇社区科普工作的意见》,重庆市科协为进一步提升重庆市社区科普大学办学质量、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制定出台了《重庆市社区科普大学示范教学点提升行动计划》,决定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打造100家社区科普大学示范教学点,长寿区的凤城街道黄桷湾社区就是其中之一,同时还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科协工作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使社区科协组织建设有了文件依据。长寿区对科普社区的创建工作也制定了专门的文件,明确了科普社区的创建条件要求及专项资金支持。目前,从长寿区的社区组织数量上看,全区共有社区组织47个,其中,实际有条件开展活动的社区组织42个。在这42个社区组织中,有科普社区的11个,占27%,其中,市级科普社区4个,占10%。科普社区的占有率较主城9区相对较低,社区成立了科协组织或者有条件能开展科普活动的数量也相对较低。
二、社区科协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剖析
随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各级科协组织对社区科普的重视程度不断在加强,社区科普工作深入开展,但是目前长寿区社区科普工作总体上还不能够适应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社区科普组织建设存在三大主要矛盾。
(一)科普工作要求专人专干与社区工作人员身兼数职之间的矛盾
中国科协《关于加强城镇社区科普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各级科协要积极发动建立由社区居委会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社区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一名以上的科普专干,保障社区科普工作有专人负责。然而,现实情况是社区居委会属于群众自治组织,工作人员都是合同聘用制,合同制人员不仅流动性大,而且每个人都是身兼数职,所有的工作掺杂在一起进行,距离科普工作专人专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由于科普工作没有专职人员及专项经费,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也只能隔天分时段开放,科普知识宣传等活动也只能在开展其他活动时向居民穿插介绍一些科普知识。
(二) 科普设施的投入与科普设施闲置之间的矛盾
社区的科普设施多为科普画廊(宣传栏、橱窗)、图书室、活动室,覆盖面较窄且投入在不断增加。但从调研中发现,每个季度更换一次科普画廊内容的社区数量占调研总数量的不到10%左右,大部分社区的科普画廊因缺乏经费及无专人负责管理而不能按期经常更新内容;多数科普活动室普遍有钱建室无钱更换设备,且定期开展科普活动少;科普图书室有空间存放图书,但无居民经常借阅和阅读。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建画廊、发图书、搞展览、办讲座等传统科普模式受到了极大挑战。
(三)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需要与社区开展的科普活动针对性不强之间的矛盾
经调查发现,社区居民们主要关心的是健康、食品安全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但社区开展的科普活动、展出的科普宣传等不太接地气,跟居民生活有时结合得不太紧密,居民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不高。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科普益民计划也不太了解,居民们对社区开展的科普活动不太关注, 白天成年人上班、孩子们上学,待在社区大多是老年人,来上科普大学的也多是老年人,他们普遍反应对一些知识性强的科普讲解理解起来比较难,所以科普大学的课程现在多以养生医疗为主,其他群体的科普活动难以开展。
三、加强社区科协组织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科普投入。
全面落实关于加强社区科协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把党建带群建贯穿社区科协建设全过程。健全群团工作联席会议、党建带群建考核等制度,建立市级统领、区县统筹、镇街统管、节点自治的组织架构,完善党委领导、政府支持、群团参与、社区自治、志愿服务、市民共享的管理体系,形成市上负总责、区县作部署、镇街抓落实、社区重自治的工作格局。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将社区科协工作与现有政策、目标、任务相对接,注重发挥社区党委、居委会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科技工作者密集的社区建立科协组织。推动社区科普工作专人专干作为社区工作的考核标准,参照社保系统、民政系统在社区设置专职的科普工作人员,并对社区专职科普工作人员有持续经费补贴支持。大力开展社区科协专员的工作培训与交流,加强对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的宣传力度,提高社区科协专员的职业化水平和业务素质,使社区科协在提升社区科普能力、促进社区居民全面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出的重要作用。
(二)创新宣传方式,大力开展活动。
坚持面向社区居民,建好用好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画廊等科普基础设施,以社区科普大学为抓手,大力推进科普信息化,注重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科普教育,增强科普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提高科普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整合社区资源,充分利用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防灾减灾日、食品安全宣传周等全区性的活动,围绕卫生健康、应急避险等重点热点问题,向居民普及科学知识,及时解疑释惑。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科普宣传,加强微信科普、QQ 科普、社区e站等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好电子科普画廊的户外传媒功能优势,凝练系列科普播放栏目,创新播放内容,介绍和播放社区居民们关注的各类科普动态及科学现象,使电子科普画廊成为科普宣传的重要阵地。加强对现有科普设施的维护,在经费充裕的情况下,按时定期更新科普画廊的内容,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在科普画廊中张贴科普类报纸并按期更新,尽量避免科普画廊闲置不用或挪着它用;定期开放科普图书室、科普活动室,并定期购置更换图书,保证文字优美、情节紧凑、引人入胜的科普类精品图书的保有量;加强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组织辖区内的科技工作者,以讲座、义诊、咨询等形式服务社区居民。依托现有科普教育资源,利用重庆社区科普大学公共服务平台,链接科普中国资源,开辟网络互动空间,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科普自服务和自教育。维护好重庆市服务群众工作信息平台中的科协版块功能,整合市卫生健康委、市人力社保局等部门资源,提供求诊问医、惠民政策等线上服务。
(三)强化内容供给,增强活动实效。
围绕市民“生长老病死、衣食住行用”,分类梳理不同阶段、不同领域、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突出“内容为王”,精准推送科普服务,形成“保基本+多样化”的科普内容供给体系。加大对《公民科学素质问答与测试》读本的推广使用力度,推进《重庆科技报》、科普图书进社区,动员社区驻地单位的科技专家制作科普视频,撰写科普文章,开发科普产品,并依托重庆科协网、社区科普大学公共服务平台等载体,提供在线咨询、在线答疑等服务。坚持共性服务和订单服务相结合,公益服务与购买服务相结合,把适合进社区的科普内容项目化、产品化,实现科普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利用社区科普画廊(宣传栏、橱窗),定期宣传现代科技、环境保护、医疗保健、食品安全、节约能源、防邪反邪等贴近居民、贴近生活的科普知识。结合社区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居民易于接受的方式广泛开展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并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教育和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科普活动的积极性。
(余国斌 长寿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