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科普工作是科技事业的基础事业,科技馆是这项基础事业的基础设施。近2年,随着科技馆的建设与发展,为实现科技馆可持续发展,重庆科技馆为探索场馆科普理论指导实践的有效途径而不断前行。
一、积极整合馆内外优势资源,以项目促发展
理论研究是保持科技馆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基础。进入新时代,科学普及有了新的历史定位和发展方向。理论创新是服务创新的先导,科技馆科普服务理论应与时俱进,科普职能应进一步拓展,科普方式须不断创新。为提升优质科普内容供给能力,重庆科技馆积极整合外部资源、探索搭建项目合作平台开展科普理论研究。近2年,与高校、科研单位及独立申报中国科协、重庆市科技局等项目课题10余项,其中,申报成果并获得经费资助的项目近10项。这是重庆科技馆以新思想武装头脑 ,用新理念指导工作,不断推动科普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结合场馆发展需求,自主立项开展科普研究
近年来,“科教兴市行动计划”作为全市行动纲要,在全市全面铺开。重庆市在推动区县科技馆建设方面取得长足发展(截止2018年,重庆已建成的区县科技馆共5所),为保障重庆市区县科技馆建设有序开展,为区县科技馆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做到资源共建共享,2018年,重庆科技馆自主立项“重庆市科技馆体系建设研究”,并积极向重庆市科协、重庆市科技局申请项目经费,2019年该项目获得重庆市科技局的经费资助,为重庆市区县科技馆建设、运营与管理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保障。这虽然是重庆科技馆自主开展的第一个研究型课题,但科技馆未来可持续发展和科普理论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三、积极投稿参加行业论坛,不断提升科普研究水平
行业论坛是科技馆行业从业人员互相交流学习的重要途径。2019年,重庆科技馆积极动员并组织馆内员工撰写行业论文,参加相关科普论坛,投稿20余篇,论文内容从教育理念、展览技术、工作模式等多方面总结了科技馆建设发展、管理经验、队伍建设、辐射服务及科普宣传的方式方法。其中,15人次获邀参与第十一届馆校合作论坛、2019“一带一路”科普场馆发展国际研讨会、第二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等4个论坛,均受邀参加分论坛报告;3人次篇受邀参加在澳大利亚举办的2019亚太科学中心协会大会,这也是重庆科技馆首次获邀参加国际研讨会议。通过参加行业研讨会议,帮助科技馆开拓了视野、拓宽了思维、找准了定位,为重庆科技馆内涵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场馆更新改造等多方面的工作厘清思路,为深入市科协“四项行动”计划,建设高水平科普场馆指明了方向。
四、紧跟前沿科普新理念,筑牢科学教育发展基础
理论研究是保持科技馆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基础。近年来,重庆科技馆创新理念、整合资源、拓展思路、深入实践,围绕科学教育作出多次理论指导实践的探索。“探究式学习、STEM教育”等已成为建设科技馆科学教育方式的核心理念。以启迪好奇心、培育想象力、激发创造力为目标,用科技馆特色的探究式教育方式,培养学生思维,提高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玩中学、做中学”;科普教育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反映社会实际,注重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的传播,体现人文情怀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基于科学教育核心理念,馆校结合、科学梦工厂、科技·人文大讲坛等多个品牌项目,筑牢了发展基础,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在不断完善科学教育功能的同时努力将重庆科技馆打造成为“体验科学魅力的平台,启迪创新思想的殿堂,展示科技成就的窗口,开展科普教育的阵地”。
当前,科技馆科普工作领域的发展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优质科普资源的供给还不充分,传播方式和传播能力还有待深化,科学精神的思想引领作用仍待加强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解决方式,也缺乏系统的深入探索,迫切需要针对这些工作领域的重大问题结合本馆工作实际开展跨界融合的理论研究,进行深入的理论思索,不断拓展科技馆科普事业的广度和深度。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推动科技馆科普事业理论研究是创新科普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这需要广大科技馆科普工作者深化对新时期科普工作的认识,转变科技馆发展理念,厘清科普工作战略规划思路,进行深入的理论思索,把握时代发展趋势,为实现科技馆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路径,更好地服务于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建设。
(张婕 王雪颖 重庆科技馆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