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人物>

孙章文:不忘初心的科普带头人

发布时间:2019-11-04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在科技助力精准脱贫的特殊战场上,活跃着千千万万科普带头人的身影,他们不忘爱国为民的本色,用实际行动续写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黔江区金溪镇金溪社区的孙章文就是其中一员,他从部队退伍后,选择回到家乡创业,成为当地带领群众致富的科普带头人。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

今年30岁的孙章文是土生土长的黔江金溪人,2008年大专毕业后来到辽宁省的空军某部当兵,2010年退伍之际部队领导主动介绍孙章文到辽宁某城市工作,他却选择回家:“当时的想法比较简单,老家青山绿水,可利用的资源比较丰富,就想着回家发展养殖业。”

孙章文的养牛场干净整洁,位于金溪镇金溪社区的一个山坳里,占地2000多平方米,目前有西门塔尔良种牛近200头。在问到他回家乡的初衷时,孙章文说:“其实我也不知道是图个啥,除了我的养殖梦,大概也只有那句歌词能概括我的心境,那就是‘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

创业路上一波三折

别看如今的孙章文养牛事业做得风生水起,还带动了周围数十位群众增收,可和大多数人一样,他的创业路上可谓一波三折,充满了艰辛。

从部队退伍时孙章文身上只有3000多元钱,这对于建一个养殖场来说真的是九牛一毛。但孙章文不曾放弃,2010年他不顾父母反对去广东一带打工,一边挣钱一边学习养殖技术。2013年孙章文怀揣着打工挣的10万块钱,回到金溪老家,开始走上养殖路。由于资金不足,他选择了养羊,同时在山上养鸡3000多只。第二年,养羊规模达到400多只,养鸡收入10多万元。

然而就在养殖有点起色的时候,他养的羊突然得病死了200多只。“打击非常大。那个时候银行又断了贷,有时候一整夜都睡不着觉。但我真的不想放弃,多亏了后来政府的帮忙,才有了我现在的事业。”得知回村创业的孙章文遇到大麻烦,相关部门找到他,为他提供无息贷款5万元,解了燃眉之急。考虑到养羊风险较大,加上技术不够,孙章文把羊圈改成了牛栏,又找朋友借了5万元钱,一次性买来了30多头良种牛。

吸取以前养羊的教训,孙章文抓紧技术方面的学习,又是买专业书,又是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技术培训班,还请教区、镇相关技术专家,养牛技术越来越高。为了解决饲草问题,孙章文流转100多亩土地用于种植青草,修建了沼气池,走上一条循环农业的道路,养牛产生的粪便要么卖给有机肥公司,要么由沼气池处理,沼渣沼液均可作为种草的肥料。目前,孙章文的养殖场正在逐步走向正规化、专业化,他的梦想正在一步一步的变为现实。

不忘初心成科普带头人

创业路上有许多阻碍,但孙章文坚持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不急不躁,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事。他不但把自己的养殖场建成了家庭农场市级示范场,2015年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表彰为全国科普带头人,今年7月入选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致富的同时孙章文不忘初心,带领村民一起致富,成了引领当地村民致富的科普带头人。

同村村民张超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如今在孙章文的帮助下成功脱贫。张超介绍:“我原来家里经济条件还行,但因为自己得了肝癌,高额的医药费拖垮了整个家,是孙章文大胆的把牛给我喂养,一年内一头牛可以赚8000元左右,如今我家的牛栏里已经有了8头肉牛。”孙章文的养牛场一年需要用工的时候很多,还有几个人是长期用工,能就近在家挣钱,又能照顾家里,村民对他都很感恩。

孙章文说:“我很感恩部队的磨练,军人作风让我更加坚定,遇到挫折不轻易放弃。正因为秉持这样的精神,我才能在挫折面前不妥协,闯出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给我们老百姓勾画了美好的生活愿景,未来我会更加努力,带大家闯出一片天。”            

(蔡景信  田丹  黔江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