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武隆区文复苗族土家族乡甜柿上市的时节,成片的柿子树梢上挂满了一个个金灿灿的“灯笼”。
说起这些年种植甜柿带来的变化,该乡王家堡村民小组村民李树群总是喜笑颜开,“靠着这个‘金果果’,自己家里的债还清了,乡亲们的生活也有奔头了。”
好“柿”多磨,练就过硬技术
选择“柿”业,李树群是被“逼”的。
1999年,李树群身患重病,幸运的是,经过手术和后期治疗,李树群捡回一条命。但家里欠下了不少外债,在家休养的李树群倍感压力山大。
2002年,在退耕还林大背景下,文复乡引进甜柿种植。李树群发现,翻身的机会来了。
为了购买树苗,李树群卖掉了家里的10头猪,找亲戚朋友帮忙贷款,一共凑了近6000元,买了近17亩地的树苗,准备甩开膀子干“柿”业。
然而,好“柿”多磨。种植之初,因缺乏技术、管理不足、遭受病虫害等原因,致使李树群损失惨重,到2004年,种下去的树苗死了60%。
“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没有技术那就学。”倔强的李树群开启疯狂自学模式。
李树群发现,农户前去买农药时会说出病症并询问使用哪种药物,若没医治好,再次去购买时便会抱怨买的药不管用。长此以往,见得多了,知道的也就多了。于是李树群便成了农药销售店的“常客”。而他一部分“医术”就来自农药销售店。
另一部分技术则是“取经”得来的。2006年,乡党委政府组织一批果农前往武汉学习技术,李树群积极报名参加。在老师实地指导时,他总是千方百计站到最前面。
2016年,该乡又邀请甜柿专家前来教学指导。为方便学习请教,李树群主动添加专家的微信、电话,甚至热情邀请专家入住自己家中,近水楼台先“取经”。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边种植边摸索的方式,对甜柿种植有了一定的见解,修枝、梳果、嫁接、病虫害防治手到擒来,用他自己的话说,“甜柿的病,我基本都能治。”慢慢地,李树群成了该乡在甜柿产业上的乡土人才。
“柿”必躬亲,带动发展产业
2010年,文复乡甜柿种植初具规模,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30余户果农合力成立起甜柿专业合作社。虽因身体原因无力承担大面积种植,但李树群仍然积极加入其中,将自己多年的种植经验和技术倾囊相授,全乡甜柿的产量和质量逐年攀升。
一人致富不算富,全村致富才叫富。为了动员身边贫困户种植甜柿,李树群充分利用自己多年的种植技术和经验,挨家挨户聊种植甜柿的好处,算投入账、产出账、效益账,甚至优先帮助其售卖甜柿,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
“之前老李劝我们种甜柿,可家里一共就5亩地,如果改种甜柿,3年才挂果,柿子能卖几个钱,哪个愿意?”村民李佐龙回忆,李树群曾像“狗皮膏药”一样整天粘着他,劝他发展甜柿,家里的门栏都快被踏破了。
类似的软磨硬泡后,村里的贫困户都半信半疑地跟着李树群干“柿”业了。
种植技术是真功夫。为了保证甜柿的产量和品质,提振大家的信心,李树群“柿”必躬亲,怎样修枝整形、嫁接移植,如何进行病虫害防治,什么季节施肥效果最好......免费现场教学指导,手把手传授技术,从不计报酬。
在李树群的动员下,李佐生发展甜柿4亩、李佐龙3亩、马成华2亩……
借“柿”发力,扩大种植规模
如今,武隆区文复乡甜柿已是小有名气。2017和2018年连续两年实现甜柿购销两旺,在2018年“电商扶贫·甜柿先行”营销活动,甚至出现一“柿”难求的大好行情。
李树群不仅甜柿种得最好,也卖得最好。和他的交流中,三句话不离“柿”。“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和全村乃至全乡果农一起闯出一片新天地,带动更多的人通过甜柿种植摆脱贫困,这是我最大的心愿。”李树群说,接下来,自己还想继续发挥在甜柿种植上的优势,出技术、出指导,用实际行动改变村民陈旧的思想观念,动员周边还未种植甜柿的农户加入到甜柿种植的“大军”中,扩大甜柿种植规模。
“因外出务工,村里的甜柿林旁有几户人家修的新房一直处于闲置状态,过年回家才住一次,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开农家乐,增加经济收入。”李树群说,他还计划与村民协商,将村里的闲置房充分利用起来,以乡村旅游为载体,依托甜柿采摘,借“柿”发力,打造一个集食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家大院。
然而,因常年超负荷工作,身体严重透支,李树群整个人瘦了一个型号,体重由原来的110斤降到90多斤,但他从未停下脚步。
“大多数村民家里剩余劳动力不足,甜柿种植规模持续扩大后,无力将甜柿运送出去,但仅靠游客采摘和政府的宣传并非长久之计,还得继续深入市场做调查、找出路、扩销量,让文复甜柿一直甜下去。”面对长远发展,李树群还有更多的思考。
(武隆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