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人物>

甘做社区科普“货郎担” 再续群众科普教师情

发布时间:2019-11-01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他是一名退休15年的教师,他也是一名从事科学知识普及工作15年的教师,他是群众口中的“华老师”“华科学”,也是社区年轻人心中的“华爷爷”,他就是万盛经开区东林街道社区科普工作者华大明。2004年从万盛东林明德小学校长岗位上退休后,他仍然不忘初心,将对教育、对学生的热爱倾注于社区科普工作实践中,积极参加社区科普志愿者服务队伍,运用多年从事数学、自然知识课程的教学经历,聚焦群众科普需求,分层分类开展政策时政宣传和物理、电学、光学、防范邪教、健康保健等科普课堂。75岁的他,已经社区科普一线奔走了15年,他总说当个科普“货郎担”挺好,以前教学生,现在教群众,现在才是真正的人民教师。

奉献担当,当好社区科普前路人

华老师的科普情节始于他的教师经历,退休前他曾多年教授数学、自然知识等课程,退休后他没有闲下来。街道关工委特邀他兼职关工委副主任,负责辖区青少年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关爱关心、思想引导、未成年人教育工作,不仅参加各类走访慰问活动,还积极参与爱心课堂、周末课堂、暑期课堂,运用自己在学校教授数学、自然知识等课程的经验,为学生带去知识、带去欢乐,为他后来的科普之路奠定了基础。为了更好的普及科学知识,2008年,他加入东林街道腰子口社区科普志愿队伍,从营造科学文化氛围入手,探索开展讲座、竞赛、宣传宣讲、文艺表演等系列活动,协助街道社区,争取支持,邀请专家到基层讲授科普课堂,自己默默地学习专家的讲课风格,收集群众喜闻乐见的讲课方式。2014年,腰子口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正式开课,他毛遂自荐,成为教学点科普老师。2015年万盛经开区科协在社区建立科普活动中心,他充分利用该平台,丰富课堂内容,开展符合老中青的各类科普课程。2016年腰子口社区成功创建重庆市科普示范社区,腰子口社区科普活动中心被命名为首批重庆市示范型社区科普活动室,他把科普活动安排得满满的,在镇街各社区发挥引领作用。2017年东林街道科协成立,他成为了街道科协会员,继续在科普一线奔波授课。2018年腰子口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被认定为重庆市社区科普大学示范教学点,科普讲堂已经成为该教学点最精品的工作内容。作为退休教师,他把科普在社区街道逐步扎根的进步看在眼里,然而从未索取什么,他说把前面的基础打好了,以后的科普工作就能在更大范围发挥作用。

问题导向,当好科普知识传播者

结合东林街道老工矿区的实际,华老师从群众需求、科普知识最匮乏的领域入手开展调研,坚持问题导向,精心备课,力争每一项课堂都能让群众让孩子们受到启发。他坚持科普大学工作机制,按照平均每月至少一次集中科普课,暑期两月每周至少一次科普课的要求,开展活动,并经常受邀到其他社区或者镇街上课。一到夏季七、八月,华老师都会和老伴山上避暑,每次上山前都会告诉社区工作人员:如果有活动就提前一天通知他,因为上面公交车一小时一趟,错过就怕赶不上上课时间。有一次,他妻子走路不慎摔倒卧病在床,平时老两口相伴,照顾妻子的重担便落在他肩上。他每天买菜做饭送医院,开药熬药守病床,如此忙碌的他依然坚持到社区为学员上课,从不推脱、从不嫌累,看着他对这份工作的热情执着,妻子也毫无抱怨的支持老伴,他的《抵制邪教、美好生活》《火山爆发小实验》《爬虫机器人小制作》《中老年人科学用电》等课堂深得居民喜欢,成为社区“名人”。针对一些非法传销,华老师也利用科普宣传为群众解疑释惑,引领群众正确消费。一次邻居傅某因为参加了一个电水壶宣传会,在一周不到就先后花了6000元买了两个电水壶,华老师知道后,立马为邻居科普电水壶的烧水原理,并通过走访商场价格比对,教育群众警惕不法传销活动。针对社区群众经常反映到的健康保健问题,他积极协调,邀请区内急救专家,对老年人突发病急救方法进行讲解。为了解传销组织惯用的伎俩,他常常像个“便衣”似的进入现场,然后对参与的老年人一个一个普及科学知识,避免上当受骗。近三年来,他平均每年参与近50场科普讲座,深得群众认可。

发挥余热,做好科普服务“传帮带

科普工作不仅仅是几个讲座就能代表全部,科普工作者前期准备有时真比当老师时备课数学难,华老师深知科普工作的重要性,也知道干好这项工作即是理论活,也是技术活,他经常动员学校的退休老师参与社区科普工作,增加科普工作新鲜血液。同时,他还积极向街道、社区建言,充分利用科普活动室、科普示范社区的平台优势,加强科普工作者选育培养工作,统筹运用好各种科普资源,丰富科普活动及内容,特别要结合科技前沿知识,多选用热爱此项工作年轻人加入志愿者、加入科普工作队伍。通过加强与明亮老师科普辅导站联系沟通,借助年轻老师科普知识储备,为街道特别是腰子口社区的青少年搭建平台,通过现场讲解、模型制作,提高社区青少年对航空航天知识的兴趣。此外,也将自己的科普经验与年轻老师沟通,积极动员其成为社区科普的骨干力量,多做贡献,为青少年成长成才提供更优良的社区环境。

华老师就是这样一位热心人,他挑着科普的箩筐,哪里需要就将科普的担子挑向哪里,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却用平凡而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着这片天地,带动社区科普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吴红亮  万盛经开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