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人物>

左桂权:把一生献给了科研

发布时间:2019-10-30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60多年前,他离开长寿,扎根上海,把一生都献给了化学研究。

这位儒雅随和的老人叫左桂权,今年83岁,双龙镇长寿寨村人,曾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35年。

始于热爱 忠于初心

左桂权为何会走上科研之路?这要追溯到他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

1951年到1957年,左桂权就读于长寿中学。“化学就像魔术一样,深深吸引着我。”高中时,化学老师殷钟文授课生动活泼,让左桂权渐渐迷恋上了化学。他的化学成绩,也一直很优秀。

1957年,左桂权以优异的成绩被四川大学化学系录取。在校期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被统一分配至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

初到研究所时,左桂权在第三研究室从事含硼高能火箭推进剂和添加剂研制工作。在他记忆中,由于含硼有机化合物能量高、对空气敏感,易燃易爆,且毒性大,因此,实验室几乎是“小炸天天有,大炸三六九”,不少同事的手被炸伤,但依然坚持研究。

“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不怕危险。”左桂权的心年轻而澎湃,只为响应祖国号召。

在有机所开发公司任生产部主任兼党总支副书记时,左桂权负责若干科研项目的中试及扩大试生产工作。期间,他曾先后完成香料β-苯乙醇生产新工艺;织物纤维防水浆的合成;香料四甲基吡嗪合成新工艺;改善微血管药物一一盐酸川芎嗪和硫酸川芎嗦的合成;新型含硼刹车油等课题的研制工作及若干出口化学新试剂的研制和扩大试生产等任务。

勇挑重担 勇攀高峰

对于科研,左桂权有一种勇于碰硬的拼劲。

1989年,国家提出科研要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有机所承担了我国空军歼-8(Ⅱ)救生包中光烟信号管的科研工作。

光烟信号管是装备在飞行员座椅下的救生包中,一旦发生飞行事故,人机自动分离后,用于遇险飞行员直接与救援人员联络的信号工具。他们的任务则是将原有产品体积缩小一半,腾出空间让救生包搭载更多物品,且其使用性能保持不变。即白天产生红烟可以让8000米高空外的救援直升机发现目标,夜间产生红光可以让20000米外的直升机发现目标,产品应具备在摄氏±50度的极端天气范围内通用等严苛技术指标要求。

由于任务艰巨,原本负责这个项目的同事望而却步,主动提出放弃。左桂权勇挑重担,接手项目。

“任务指标虽然苛刻,但可以尝试。”经调研,左桂权发现,要想整个产品体积缩小一半,且性能不变,产品内的装药量不能减少,只能从启动的拉火管上入手。通过对国外一些信号产品的反复剖析,左桂权将拉火管引发改为像安全火柴头一样摩擦起火引燃,同时调节产品燃料配方,从而缩小光烟信号管体积。后来,受手电筒电池启发,对产品进行升级包装,实现了产品一举多用。

“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左桂权说,每次遇到困难,连续几天睡不着觉,但只要想到这句座右铭,他就充满信心。

遇到不会的,他就耐心学习,不断查阅文献资料,反复实验;实在解决不了,就找其他专业人士协作。他坚信,只有不畏劳苦,执着钻研,才能取得成功。

经过4年多的艰苦努力,左桂权终于完成该任务。该产品已装备在我国空军各类飞机中,供飞行员和航天员在训练中广泛使用。它参与组成的飞行员新型救生包研制课题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二等奖,申请并获得发明专利一件、实用新型专利一件。1991年,左桂权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七五重大科研任务先进工作者。

退休前,他还积极参加重大军工项目BT-3涡轮一一风扇发动机专用特种耐高温冷冻润滑油和推比-10先进航空发动机用特种用润滑油的研制工作。1994年,他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敢为人先 破冰启航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实行毕业生分配制度,“一分配,定终生”,难以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

1986年,在该所人事处任副处长期间,左桂权率先在全国科研单位开展科技人员实行聘任制及科研人才所内所外全员流动试点工作。

“刚开始,困难重重。”左桂权介绍,由于历史原因,研究所十年未有新人进入,许多老同志都希望有助手可以协助工作。于是,研究所在上海市公开登报招聘实验员。其中,就有一位被分配到上海制笔零件三厂的复旦大学毕业生被录取。

当时,研究所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名校毕业大学生,但在很多工业部门,一个几百上千人的厂里仅有几个大学生,人才相当稀缺。因此,上海制笔零件三厂不愿交出档案放人。

为引进人才,研究所提出“辞职录用”的办法,并出面和工业部门协商,将不愿继续在研究所工作的老同志输出到工业部门,实现人尽其才。

“很多在所里默默无闻的同事,出去后反倒工作得非常好,有的还被评为劳动模范。”就这样,研究所先后向工业部门输出十余名中级人员,充分调动了大家工作积极性。该项工作也受到国家科委和科学院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并以此为经验在全国逐步试行推广,开创了科研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第一步。

一谈到科研工作,年过八旬的左桂权仍激动不已。他希望,能有更多志愿投身科研的年轻人耐住寂寞,脚踏实地,不畏艰辛,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长寿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