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发苍苍,满脸沟壑,左手端着个银色保温杯,裤腿和脚底沾满泥土……10月15日,秋雨淅淅沥沥,记者来到龙河镇四坪村李德云家时,67岁的李德云正在养兔场里忙活儿。
“不向命运低头,永远走在奋斗的路上。”这是李德云人生的真实写照。从意外伤残,到艰苦创业,再到回馈乡邻,助力乡村振兴,几十年来,李德云奋斗的步伐,一刻也没停歇。
一场意外,落下残疾
“右手腕不能活动,大腿里现在还装着钢板。”李德云撸起右手袖子,手腕上手术留下的疤痕依稀可见。李德云的伤残并非天生,而是源于一场意外。
1978年,年仅26岁的李德云在建筑工地工作。在一次高空作业中,铁架意外垮塌,他重重掉在地上。
“那一瞬间,脑子一片空白,全是恐惧。”掉到地上后,李德云完全失去意识,就连是怎么被送到医院的都不知道。醒来后,他得知右手、大腿等处粉碎性骨折,按照当时的医疗条件,根本不可能治愈,医生建议最好切除摔伤肢体,避免感染。
要命还是要个完整的身体?李德云选择赌一把。“锯断手脚,我这一辈子岂不是都毁了?”李德云倔强地向医生表示,就算这手脚都没用了,也要让它们长在自己身上。之后,李德云硬是坚持绑了3年石膏,休养了几年才勉强恢复,但医学鉴定的二级残疾却要伴他终生。
艰苦创业,成为“状元”
李德云4岁时,父亲就离开人世。没上两年小学的他,迫于家庭困境,不得不辍学帮衬家里。“人生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肯干肯奋斗。”李德云说,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何时都不能被生活击垮,总要扛起自己的责任。
身体刚刚有所恢复,李德云就忙着出门找工作。但由于身体原因,所有工厂、工地都将他拒之门外。“养病这么多年,家里的积蓄早花光了,老婆孩子还要吃饭上学,我不出去挣钱,这个家就完了。”谈起那段时光,李德云声音有些颤抖,“那段日子,终究还是熬过来了。”
“别人不用我,干脆我就自己做。”随后,李德云借钱办了一个预制板作坊,赶上建筑行业火热,挣了第一桶金。接着,他又顺势而为,组建建筑队,承建镇上的房屋建设业务,积累了一定资金。
2002年,李德云瞄准长寿肉兔规模养殖市场空白,四处考察,聘请专家当顾问,在四坪村建起养兔场,走上规模化养殖肉兔道路,成为农民创业明星。
2003年8月,区政府还特地为他送上一块“养兔状元”奖牌,以示鼓励。随后,李德云的养兔场不断发展壮大,被区、镇评为“龙头企业”“优秀企业”。如今,养兔场规模达4000平方米,年出笼肉兔近10万只,销售到重庆各地。
振兴乡村,勇当先锋
四坪村是李德云从小生生活的地方,靠着多年打拼,在这块土地上,实现了个人价值。他也一直思考着,如何反哺家乡。
“我一个人致富了,也要帮助其他村民一起致富。”李德云说,当年他靠50只兔子起家,多年来摸索出一套成功的养殖技术,希望通过这门技术带动更多村民致富。从2008年起,他每年拿出50-200只兔子送给镇上的残疾人、贫困户等,并教会他们如何解决兔子拉稀、脱毛等常见病。
2014年,年过六旬的李德云本可颐养天年,可他却把目光瞄准村里的闲置土地。“土地是农民的根,荒废了,根就没了。”李德云不忍见家乡土地大面积撂荒,硬着头皮流转了周围300亩闲置土地,种上血脐、蔬菜等。
随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吹遍大江南北,长寿慢城项目启动,四坪村被纳入长寿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建设。“大好机遇就摆在家门口,一定得抓住。”李德云高兴地说,慢城项目让他看到乡村旅游发展的美好前景。随即,他依托流转的300亩土地,打造“旅游+农业+康养”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基地,将养兔场每年收入的一半投入其中。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的新生力量。”李德云说,乡村振兴战略是个好政策,想要真正振兴乡村,关键还在人才。希望有更多的能人回乡振兴家乡。
(汪沿庆 长寿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