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论坛>

浅议区域特色科技馆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19-10-14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党的十八大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科普作为一种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影响。经过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建设成绩斐然,在促进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提高,促进国家紧急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发展不平衡、场馆利用率不高、管理机制僵化滞后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2015年,为进一步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要求,中国科学组织召开全国科技馆工作会,提出要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化科技馆体系创新升级,突出“信息化、时代化、体验化、标准化、普惠化、社会化”的总要求。

因此,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建设完善的尤其是适应地区特色的区域科技馆标准体系及协同机制,不仅能有效改善科普支撑保障条件,在推进当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方面也将会有积极成效。

调查显示,“中国特色现代化科技馆体系建设以‘广覆盖、重实效’为目标,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和数字科技馆建设发展不断提速,科普资源开发、共享与服务能力逐步增强,服务覆盖范围显著扩大”。然而,各省份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等多种因素至于,科技馆建设数量及规模层次不齐,东西部差距显著,尤其是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相比,目前,西部地区大多数省份只实现了省级馆的全覆盖外,其各地各级科技馆的建设近几年才兴起,在建设、管理及运营方面均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开展区域特色科技馆体系建设方面有许多亟待解决及重视的方面。

一是做好调研,着力解决主要问题。紧密围绕中国特色科技馆体系建设总体目标,结合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做好区域科技馆建设、运营管理、制度机制、资源供给等方面的实地调研,摸清区域科技馆建设发展的瓶颈,有的放矢,集中解决科技馆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在场馆建设方面要把科技馆当作“教育机构”来建设,避免“重场馆建设、轻运营管理”“重展轻教、以展代教”等倾向或现象。以实体馆带动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学校科技馆、数字科技馆等的建设与发展。

二是建设符合地区实际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束为提出:“在实践中现成了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的物质基础,但尚未形成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科技馆管理体制自己只落后于科技馆事业发展”。实体馆是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的依托与核心,而省级科技馆是区域科技馆体系的“龙头”和主体,省级科技馆有责任与义务为各地各级科技馆的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搭建科普建设、资源与服务共享平台,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打破地域限制,建立共享机制,提高科普资源的利用率和社会效益,提升科普服务水平。

三是注重区域科技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科技馆体系建设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共存,只有抓住机遇,充实自身,才能从容迎接挑战,实现长足发展。人才则是科技馆建设的中坚力量,在加快省域科技馆体系建设势必要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参加行业组织的各类培训、论坛等开阔眼界,与高校合作培养科普专门人才,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展科普展教资源研发,逐步建立科技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各省地市科技人才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要树立创新意识。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因此,科技馆人还需注重从科技馆自身发展实际出发,进行展品、功能、制度、活动等相关方面的鼓励创新,倡导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前行。

(张婕 重庆科技馆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