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灿,重庆万盛人,自1991年工作以来,一直在乡镇从事畜牧兽医、农技推广工作,近30年的职业生涯,他潜心农技,把毕生心血倾注在基层一线的养殖场内、养殖户家、养殖业发展中,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兽医专家,村民打趣的说,“人生病找医生,牲口生病就找杨兽医”。
誓做养殖护航人
杨廷灿是土生土长的万盛石林人,石林镇处在渝黔边境,山多平地少,小时候除了读书,就是在山上放羊放牛,土地下户后,自己家里面也养了牲口,鸡鸭猪都是村里最普遍的牲畜。过春节的时候大家除了祈祷家人平安顺遂,还要在猪圈、鸡圈等处上香祈福,希望畜生也能不生病,长势好。说起自己成为兽医的初衷,杨廷灿回忆说,有一年邻居家中养的鸡莫名的死了,没过多久,好几家人的鸡都像得了传染病一样死的死、瘟的瘟,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村里面的人要走很远的路才能走到公社请兽医,那个时候没有专业的,基本都是当地的“土专家”,虽然最后控制住了,但是看着自家和邻居的损失惨重,杨廷灿开始动了当兽医的念头,要为乡亲们的牲口看病。通过自己的努力,他成功进入了兽医专业学习,毕业后通过招聘进入石林镇政府,成为农业服务中心的一员,多年的一线问诊,不断实践,在工作进步的同时,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不断进修提升,现任石林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畜牧水产站站长,与他同期毕业聘用进入区内其他乡镇的同事同学,通过考试遴选发展很好,有的已是处级干部,每当别人开玩笑的说他进步不快,他总是从容的回应“兽医就是为牲口看病的,现在养殖户这么多,群众养殖致富了,这就是我的进步”。
工作钻研两不误
杨廷灿把兽医工作当成乐趣爱好,不仅走家串户给牲口看病,做好牲畜防疫工作,还在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中,结合实际钻研提升。石林镇山多平地少,森林覆盖率高,几乎家家户户都养有牲口,鸡鸭鹅、羊猪牛在满足群众自给自足需要的同时,也成为赚钱致富的重要途径。杨廷灿虽在基层一线,但在科普科研道路上没有闲着。从猪配种、猪瘟防疫到家猪放养,从适度规模养殖技巧、优质家禽养殖技术到蛋鸡高产技术推广,他结合实践经验,认真钻研和推广不同牲畜选、育、养、医、防疫检疫、产等重要技术,在养殖业方面首先探索出了家猪放养技术,并在当代畜牧2013年8月中旬刊总第246期上发表论文,同时还先后发表了《一例仔猪副伤寒的诊治》《猪瘟病毒持续感染与猪瘟预防控制》《防疫检疫工作对动物性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等论文。在生猪适度规模饲养配套技术推广、优质家禽综合技术推广、全市基层防疫人员知识竞赛、蛋鸡高产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山羊布病综合防控和净化技术应用试验、生镇养殖规范化饲养管理技术推广等项目中屡屡获奖。在重庆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工作开展中,每年考核优秀,在镇工作的年终考核中多次评为优秀。每当提起自己的荣誉,杨廷灿总是面含羞涩,他说农业技术都要靠实践,实践怎么干的、结果怎样呈现的,我就实事求是写出来,没有想到还会成为论文见报见刊。
技术服务含真情
杨廷灿将党员的标准融入农业兽医工作和农技科普的实践中,几十年风里来、雨里去,鸡圈、猪圈、羊圈、牛圈成为他常去的地方,他的工作没有明确的周末和白天黑夜,只要群众有需要,他就会拿着兽医箱快速达到现场,热情服务,不推诿塞责,他也经常调侃自己,干这行干久了,问牲口粪便的味儿比闻饭菜味儿还多。近年来,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让农村一线特别忙碌,家住星台村的杨梅养猪场,养殖户杨梅是白血病患者,为了能摆脱因病致贫,她家决定养猪脱贫。杨廷灿得知后,立即到现场指导,到场后发现场地离公路太近,对养殖和环境来说都不妥当,当即建议养殖户重新选址建猪场,并亲自指导修建,猪场建设投用后,杨廷灿不敢片刻耽误,经常到访指导养殖户购猪、饲养、防治等技术,在杨廷灿的手把手、一对一帮助下,现在猪场每年的纯收入达十多万元,解决了杨梅家庭的经济困境。杨廷灿说,我最担心的就是养殖户赚不到钱,最心痛的就是牲口生病,这几年乡村振兴给我搭建了更好的平台,让我的技术有了更广阔的平台得以运用,看着乡亲们富裕了,我就心安了。
杨廷灿,一位普通的农技人,没有花团锦簇般的掌声和赞语,但他却用自己日积月累的技术赢得群众的信任,成为行走在基层一线的养殖“医护人”。
(吴红亮 万盛经开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