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人物>

邓小明:不改初心 立己达人

发布时间:2019-09-23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初秋时节,长寿区科协科技宣传员来到长寿区教师进修校邓小明老师的办公室,推门而入,迎面是一个大书柜,书柜里放满了各类教材。邓小明说,他的教育研究就是从书本中开始的。

今年52岁的邓小明,已有33年从教经验,多次荣获“重庆市教研科研先进个人”“重庆市教研科研先进工作者”“长寿区优秀教师”“长寿区素质教育先进个人”、“长寿区优秀科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

他的教学经历要从1986年说起,19岁的邓小明中专毕业,被分配到城关镇第一实验小学(现区实验一小)任语文老师,并兼任班主任。直到2005年,邓小明被派到但渡中心校任副校长,负责教学研讨。至此,邓小明正式从教学工作转向教研工作。

2006年,邓小明在长寿区教学研究室专门负责小学教研。2007年,区教学研究室归入区教师进修校,邓小明就一直负责小学语文教研工作,带领区内语文教师研究出许多教学方式,让学生轻松学习,快乐学习。

2014年,邓小明在全区小学生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研究老师上课后,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收回问卷后,邓小明发现,教师备课准备不足会导致学生学起来十分吃力,而且对于不同文体,同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接受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无法使学生真正学有所成。

在邓小明看来,学生学习效果好不好,老师是最关键的一环,所以课前备课尤为重要。为何不改变老师备课方式?这样学生学得更好、学得更快。于是,他想到改变老师备课方式,同时,针对不同文体的课文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

随后,邓小明组织全区语文教师,开展《小学语文理想课堂框架建构》课题研究,在全区设立4个实验点,针对小说、散文、古诗等文体进行分类研究,从而选出最适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之后,邓小明与各位老师,用课后时间一起确认课题、说课。“散文类课文可以先让学生进行阅读,体会课文所描绘的画面……”“学习古诗,要先让学生理解每句话讲的意思……”在说课时,老师们各抒己见,整理出各类文体的各种备课和教学方法。随后,对该方法进行实践,从而选出效果最好的方法。

“每一堂教研课,都有来自区内各个学校的教师听课。”邓小明告诉记者,课后,老师们坐在一起对课堂进行反思,发现问题、找出问题、总结问题,老师们得到了提升,学生也能学得更多。

“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邓小明说,经过近5年研究,现在已形成各类文体的教学策略,并且许多小学语文老师也已掌握多类教学策略,已经准备结题。

在教研的道路上,邓小明也是收获满满。他先后主持市级规划课题《小学语文理想课堂框架建构研究》(在研),主研市级规划课题《志趣教育》等六个课题,分别获得重庆市第一届、第二届、第五届、第六届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三等奖。

在邓小明的指导下,实验一小戴元英、舒小松,实验二小李红、桃源小学但利娅等老师参加重庆市第四届至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获得一等奖4次、二等奖3次。

在邓小明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相框,相框上写着:“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让学生享受合适的教育,立德树人,立己达人。他说,要发掘学生天性,与老师共同成长。

“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教出高水平的学生。”在长期的教学教研活动中,邓小明取得了突出成绩。他说,在今后的工作中,仍将不改初心、立己达人,让学生学有所成。

(汪沿庆  长寿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