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的重要指导思想,2019年7月19日,《大学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在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顺利举行。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葛垚、 《大学科普》执行主编靳萍、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副院长杨尚鸿、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文学系副主任范倍以及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相关部门代表和《大学科普》编辑部编辑等1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紧紧围绕《大学科普》文化产业发展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会上,靳萍从《大学科普》微博、杂志、丛书三大平台出发,并从科普工作需要通俗易懂的读文、读图、读影方式与科普产业的发展关系问题做了精彩报告。她在报告中提到,《大学科普》历经十余年的创办之路,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已在全国高校高端跨科学科普领域中独树一帜,《大学科普》编辑部逐渐形成了以杂志为核心的高端科普平台,积累了丰富的科普资源,通过全国高校科协凝聚了一大批高校科普专家,尝试的跨学科科普示范工程等原创性优秀科普品牌已逐渐创立。在今后的工作中,《大学科普》编辑部将会不断加强与新媒体方面的建设,努力扩大平台辐射范围及平台影响力。在科普需求的读文、读图、读影与科普产业发展关系问题上,靳萍表示,读图更易思维上的理解,使人更清楚的了解事物的本质现象,并且信息量增大,解说更快,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读图又会使人缺少想象力与个人思维;而读文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且能够提高个人品味与阅读水平,但文字却存在抽象性等问题,而“影”是“图”与“文”的结合,科学在影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影视创作中,要立足科学、着眼科普,充分把握图与文各自的优劣,通过影视实现科学的准确性,并营造一种相对的及更接近于大众可接受的“真实感”,以科学为基础, 努力做到“图”与“文”的有机统一,共同托举“影”的辉煌,同时助力大学科普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杨尚鸿就科学、文化与科普工作的发展问题进行发言。他表示,探讨科学与文化关系,是人类恒久的主题,科学技术和人文艺术,对一个社会而言,缺一不可,更应融合发展。正确理解科学素质与文化包容之间的关系,对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有着极大的裨益。会上,杨尚鸿还提出,目前,科学和文化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二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尽管有一些科学本身较为复杂,但也应尽量做好通俗易懂的科普解读,使得广大群众也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科学。科学技术和人文艺术要融合发展,这就要求科学和电影的相互结合,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将科学、人文与艺术融合起来,涵养包容精神,学习多方文化,真正做到多方科普、全面科普。
范倍就科学与艺术的融合问题进行发言。他说:其实电影的发明也是科学的产物,电影既有艺术的一面也有科学的一面,做电影也需要“实验室”,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对电影进行研究至关重要。过去的电影产业更多追求艺术角度的呈现,而现在则应做到艺术和科学的有机融合。共同寻求真知电影本身就是一项工业,电影不仅仅是一项工业,还是一项跨全球的工业,中国电影产业扬帆起航正是要求真,把艺术、文学、科学等融合为一体,依靠科学的强大支撑,利用科学技术、渗透科学精神,把电影带到更高层次上去面向大众。
最后,葛垚指出,文化产业走到现在,需要大量的科学技术的支撑,在当下,需把握好整个文化的传输,将文化以科普的方式进行呈现,追求科技中的人文情怀,这就需要用科学的方式从复杂体系中找出相关人文情怀。在充实作品情节和确定结构框架时,需借助科学的力量,为提升影片质量打下更好的基础。在《大学科普》今后的发展中,应加强科技创新的内容的植入,力争开拓更深更广的平台。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也将不断深化与《大学科普》的合作,并尽其所能的为其提供场地和经费支撑,为《大学科普》今后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此次研讨会,既体现了科学和艺术的融合,也促进了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大学科普》编辑部的深度交流,为后期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大学科普》日后的发展方向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市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会 刘畅 刘龙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