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人物>

乡村振兴报告团的实践者

发布时间:2019-07-23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记渝北仙桃李基地负责人——杨大可

渝北区古路镇乌牛村的仙桃李基地中,一个带着眼镜的男子在挂满果实的树下忙碌着,指导员工采摘仙桃李。他叫杨大可,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报告团成员,渝北乡村振兴的实践者。

仙桃李滞销,合作社找到报告团

2014年,渝北区乌牛村为了将村中的闲置地利用起来,村干部带头出资成立乌牛农业股份合作社, 300多户村民将3000多亩闲置地全部入股合作社,其中500亩土地种上了仙桃李。经过5年的精心呵护,合作社的500亩仙桃李进入了丰产期,产量达到了30多万斤。但缺乏经验的合作社连连出状况:采摘人员短缺、冷库建设容量不够、包装设计不合理、销售渠道不畅……最后,30万斤仙桃李才卖出去12万斤、收入80余万元,其余的20多万斤全部晒烂在枝头。

了解情况后,杨大可与报告团的其他五名成员一起来到乌牛村,开始了一场乡村振兴的新实践。杨大可等人在考察乌牛村之后发现,作为全市5个“三变改革”的示范村之一,乌牛村无论是在产业发展还是政策扶持等方面都有很大优势。他们当即表示,从种植技术、深加工、销路、专业管理、品牌运作等方面入手,各展所长,计划通过1-2年时间将乌牛村的李子生意做大做强!

“我们作了分工,我负责种植、晏洲负责乡村旅游、简义相负责农产品深加工、彭阳负责品牌建设、张雪负责文案与电商销售,严克美负责群众关系协调与政策咨询。”杨大可介绍,自18年11月决定打造乌牛村到现在,他就在乌牛村的老村委会驻扎下来,期间只回过家3次。

变化经营思路,实施精准化管理

经过调研分析,销售渠道不畅通的症结很快被找到,仙桃李是单品、单季、单产,从成熟到销售只有15天时间,过了15天果子就烂了,传统的销售手段根本无法适应。同时,采果期短,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采摘经济效果不明显。

杨大可等人带领合作社,不到3个月,乌牛村就完成了750亩地的缓坡改造,种上了大可水晶梨、蒙娜丽莎李等20余个品种的果树50000余株,实现了“四季有李”。同时,新建了100亩农业大棚,种了可以同时结李、桃、杏的10000多盆果树盆景。

接下来,李园还要引进水肥药一体化设施进行精准化管理,采用App控制温度、保持湿度、防止杂草等,同时控制化肥使用,施用有机肥,用诱捕器捕杀害虫,村民们的劳动强度也会大幅度降低。

以往,李园落果直接烂在土里。今年,杨大可主动把60%的果子摘下来,做成酸梅当馈赠礼品,为乡村旅游项目作准备。

三产融合发展,千亩荒地成景点

杨大可在进驻乌牛村的第一个月,喊来十几台挖机、请来几十个村民,加班加点将700亩满是荆棘的荒地,变成了现代农业基地。

“我们走品种多样化道路,种下了十几个珍稀品种的李树苗,让每年6至11月,村里月月有鲜果。”杨大可说。“今年仙桃李的成熟期在7月15日,现在正是采摘的好时机,我们提前扩宽销售通道,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杨大可说。“我们专门为乌牛仙桃李搭建起了网上销售平台,并通过自己在荣昌创办的专门推介农产品的“在村头”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今年仙桃李还未成熟,就已收获300多万元的订单。”

杨大可说:“为了能够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展都市农业,取得更好的成绩,团队将加强四大板块工作。种植板块,布局3000亩立体循环经济林,5月至10月在果树下种植金丝黄菊;11月至次年5月种植蔬菜等,让一亩地产生出三亩地的价值。农产品深加工板块,准备筹集800万元资金,建设全自动水果分选线及李子深加工生产线,确保鲜销李子标准化包装入市,让原本淘汰的过密过多的小果“变”成青梅李干。乡村旅游板块,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租下闲置农房打造乡村民宿,养殖松鼠、孔雀、羊驼等建设亲子互动乐园,利用四季花海开发赏花经济,集合优势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营销宣传板块,做好品牌推广、超市对接、线上营销,提前为今年仙桃李的销售造势。”

“村里信任我们,把种好的产业直接转给我们,我们要干好,要让荒山变果园,让果园成景点。”杨大可说,“而我更希望通过在乌牛村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摸索出一条有预期、可复制、能推广的机制和路径来,把乌牛村打造成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引导、吸引、带动各类青年人才到农村基层干事创业。”

(程小莉  渝北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