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永川区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永川区名中医、永川区中医院骨科主任彭志才
“你注意休息,其他不要担心,我一会儿再来看你”。在永川区中医院八楼骨伤科病区的走廊里,一名身穿白大褂的医生正笑意盈盈地同一名拄着拐杖的患者交谈,三言两语,让原本焦急的患者恢复了平静,心平气和地回到了自己的病房。
说话的正是本文的主人公,永川区中医院骨科主任彭志才。
彭志才的办公室也在这层楼,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块“永川名中医”的牌匾,除此之外,彭志才获得过很多荣誉,还有很多身份。例如“永川区十大杰出青年”“重庆市第三届优秀青年中医”“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任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手法诊疗分会常务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骨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
从医的梦想在心中萌发
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今年已是彭志才从医的第27个年头了。彭志才出生于青峰镇的一个小乡村,就医条件艰苦,一个家庭一旦有人生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往往会拖垮整个家庭。彭志才看到那些因病致贫的家庭,心里很不是滋味。所以在幼时的彭志才看来,医生是一个神奇而又神圣的职业。
据他回忆,有一次他生病发烧,家人把他带到村里的赤脚医生那里看病,医生就只把了把脉,就准确地说出了他的病情,令他佩服不已。也正是幼时的这些经历,一颗从医的种子在彭志才心里萌发。
在彭志才的努力学习下,天遂人愿,他进入了四川省重庆中医学校,学习骨伤专业。成绩优异的他毕业后被分到了现在的永川区中医院,彭志才说,医院就像他的家一样,同事和患者,都是他的亲人。
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
对待病人,彭志才无微不至。20多年里,无论是严寒、酷暑,不管是白天、黑夜,一旦有急诊病人,彭志才总是随叫随到,患者的安危永远排在第一位。彭志才说,一名好的医生就好比一名优秀的外交官,要设身处地的为患者想,从细处着手,为患者解难。患者第一次来医院,对环境不熟悉,彭志才会安排科室人员去医院门口迎接,并为他们办理相关手续,省去了他们东跑西跑的麻烦,让他们安安心心治病养伤。
彭志才说,医生要给病人足够的安全感,让他们心理上有依靠。除了做手术和坐诊以外,都能在骨科的住院区看到彭志才的身影,哪怕是在周末的休息时间,他也会专门抽出半天到医院看望患者们,及时解答患者的困惑,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他总是轻言细语地和患者交谈,给患者足够的信心和决心战胜疾病,他就是患者的“定心丸”。
除此之外,他还通过采取开通绿色通道、控制药品比例、单病种限价等惠民措施,尽可能地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
做手术也需要工匠精神
彭志才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他说,把每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一种工匠精神。
这一点在手术台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次进修时,彭志才认识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一名医生,听他讲了一个故事。手术医生在做手术时要穿上专门的手术服和鞋子,而那名医生在一次手术时脚下一滑,导致了手术的失误。从此以后,为了避免同样的失误发生,他养成了光脚做手术习惯,哪怕是在大冬天也是如此。
这件事对彭志才触动很大,在手术台上一个极其微小的失误对患者来说都是莫大的灾难。就彭志才而言,他把每一台手术都当做是第一台手术来做,他做手术时连大气都不会喘,每一次都做到屏息凝神,最大程度地做到心手合一。
他精湛的手术技艺不仅造福了区内的患者,也吸引了不少来自主城,或其他省市的患者。有一次,一位家住重庆的开放型骨折患者,在当地某三甲医院住了几天后,转院到区中医院医治。同样的手术,相比较三甲医院,区中医院为患者节省了3—5倍的医疗费用。
从医近三十年,彭志才做过不计其数的手术,无数的患者在他的手中重获健康。对此,彭志才始终坚持他只是做了一个医生该做的事,他说,如果医生不能治病救人,那他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创新传承中医优势
彭志才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除了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还具有深厚的中医骨伤理论功底。
他认为中医不能抱残守缺,要推陈出新,必须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手段为发展中医药学服务。作为骨科主任,他做了很多开创性、建设性工作,在他的带领下,一个弱小的、只有十多张病床的小科室建设成为目前拥有三个病区的大科室。
他还组建了一支中医特色突出、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医护队伍,在永川及周边地区同行业中具有较高认可度和知名度。
他带头重视发展中医,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目前永川区中医院骨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优势重点建设单位,科室中医氛围浓厚,各项中医特色技术开展非常良好。不论是传统手法复位治疗骨折、脱位,还是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常见手术后并发症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永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