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一名普通的科技教师,担任小学教师及学校科技辅导员已经二十余年。他长期工作在乡村小学科技教育第一线,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激发了许许多多农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了一个个具有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及动手能力的优秀学生。
兼职中坚守
1999年,师范毕业的陈伟来到在北碚区蔡家岗担任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期间辗转了6所乡村小学,教过多门学科,对每一项工作他都非常认真对待且充满热情,对每一个学科都心存热爱,尤其是科技,一直梦想着:做一名专职的科技老师,教育出更多的科技型人才。为了这个科技梦,不管工作有多忙多累,他都积极认真地开展着科技工作,不断反思、总结,积累经验。
坚守中成长
在两次机遇下,让他在平凡的坚守中迅速成长,为专业能力提升打下了基础。第一次,是参加2010年北碚区的专利申请培训。培训结束后,为了把好的创意保护起来,在家人的支持下,他花钱重新配置了一台电脑。白天在校上课、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晚上就开始学着撰写专利。在一份份的创意方案里,梳理和分析其新颖性;从创意方案的整理与修改中研究其创造性;站在厂家、商家、使用者的角度思考其实用性。从最初的安装程序做起,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方法,还学习绘图软件,尝试专利的提交、修改、补正。为了让提交的项目能早点通过,晚上守在电脑前不停的查看、下载、修改、再上传……那两年,几乎每天他都是凌晨2点后才休息,经过不断的学习改正,在专利成功受理方面,学校由过去为“0”件到2011年的“3”件,再到2012年的“30”多件。快30岁的他,就有了重度鼻炎、白头发这些科技人的“标志”。但也是通过这些不断的努力与付出,平凡中坚守,为他在后来科技创新方面的成长打下了基础。
另一次,是参加首批科技创新工作室学员培训。 三年的学习期间,他虚心请教,结合创新大赛的各个项目用心学习,不断尝试科技创新课堂的教学。有一次外出历练中,本来当天安排的2场培训讲座,由于设备的故障,改在了教室进行。从上午的9点一直讲到晚上的8点多,整整6场。在场学员们脚站痛了,腰也酸了,讲得口干舌燥,喉咙也快冒烟的感觉,培训完后,他发现自己已经就失声了,但培训收获却让他忘却了这一切,也使他迅速得到了成长。
动手能力是科技人的基本功,陈伟为了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围绕创意练习制作,了解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放弃了无数个节假日和双休日进行刻苦专研。“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自我成长路上,通过不断积淀后,他指导学生参加的区、市级科技创新大赛,从最初的五六个学生,到后来的几十个学生,二十几年来,参加过科学辅导小组的学生上千人,通过他听讲座培训的学生也达千人以上。学校也连续12年都获得不错的成绩。
开展科技教育教学,保护好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科技人的首要任务。为此,陈伟设计和制作出创新教育培训课案、课件面向学生开展科技创新课,在保护其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训练其创新能力。为了给孩子们营造浓厚的科技氛围,每年的科技节,他常常另辟蹊径。2012年,学校的科技节活动,结合热点话题——钓鱼岛,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地取材,找来河沙,废旧的泡沫、颜料等,反复琢磨,自制了一个“钓鱼岛”沙盘模型。科技课上,给孩子们讲解模型操作方法,普及钓鱼岛的主权问题;课余时间,指导孩子们在沙盘上训练坦克模型,在“钓鱼岛”上“守卫巡逻”。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还将“保卫钓鱼岛就是保卫我的家园”这一思想潜移默化地根植于他们心间。看似一个小小的科技活动,也极大的锻炼了他整合学科教育教学的能力、模型设计和制作方面的技能。
坚守中蜕变
2015年,陈伟的选择与坚守得到学校的高度认同,他实现了专职科技教育的愿望。
专职科技后,他确定好成长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将学校的科技教育,内化为自己人生的志趣,上下求索。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工作之余,他还参与到课题的研究和管理当中。主持的2个市级课题,有1个荣获中期成果一等奖;主研7个区级课题,有1个荣获区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作为北碚区科技特派员的他,还应邀到区内外开展科技创新教育交流,也起到很好的宣传、引领与示范作用。在这期间,他先后被评为区、市级科技教育先进个人,科技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重庆市科技教育优秀教师。
近20年的工作与学习,在平凡中坚守,陈伟也从一个初生牛犊,成长为对科技教育情有独钟的探路者,成为带领孩子们玩转科技的娃娃头,成为组织学生快乐发明的引路人。他说,每个人面对自我这个最大对手,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短板”,再针对短板不断学习,用积极的心态去改变自己,发展自己。干事情,做与不做是自己决定的,做好做坏是态度成就的,任何事情,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这就是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的坚持和不畏困难的精神。
北碚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