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论坛>

关于农技协转型升级实践工作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7-04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近年来,在万州区科协的主导下,全区农技协围绕转型升级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两级协会(直属、乡镇)引领会员群众,在发掘人才、分级培训、标准化生产、规范化运营等方面积极实践,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优选人才,掌控队伍

作为主管部门,万州区科协高度重视协会领导人员配置,要求协会负责人首先人品好,具有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份或者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其次要懂技术、会经营、在当地有一定的号召力,此外还要服从科协管理,热心科普工作和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科协活动。结合上述条件,2014年以来万州区科协在各乡镇挑选了一批精干的科技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以及军队复转退役战士牵头组建农技协,例如万州区科协直属的铁锋乡猕猴桃协会理事长谢家宽(全国劳模、全国科普惠农先进个人、村党总支书记)、万州区无花果协会理事长彭文清(万州区首届十大致富青年、全国科普惠农先进个人、村主任)、万州区中药材协会理事长彭立胜(武警退役战士、中共党员)、万州区青脆李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廖方平(中国农技协十佳全国优秀农技协理事长)等,他们都是万州农业界著名人士,由他们牵头组建农技协,利于聚集人气、提高知名度,并能在较短时间打开局面。在这些乡土著名人士的引领下,农技协在乡镇逐步扎根、不断壮大发展,进而辐射带动更多基层群众加入协会共同致富。通过优选协会领导人,确保了农技协从建立之初就将其纳入到科协系统的管理中,从而组建起一支科协领导下的基层科普大军。

二、有的放矢,分级培训

2016年起,我们对农技协培训进行了调整,一改以往的会议室上大课为两级培训分别进行,具体作法为:一是立足“精”,这一层次培训旨在培育农技协乡土人才,由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对农技协负责人和技术骨干进行课堂培训,课堂培训注重理论和经验教学,同时专家对生产中收集到的疑难杂症进行统一解答。二是立足“会”,由农技协技术人员对基层会员和广大群众开展现场操作培训,这种培训侧重一般性的具体技术示范、推广。培训由各农技协的“土专家”用通俗易懂的乡村俚语指导群众实地操作,确保学员听得懂,学得会。两级培训分别针对不同的群体,使各协会的骨干带头人和普通会员均能及时掌握新信息和新技术,并与当地生产实际相结合,促进协会健康发展。

三、统一标准,规范运营

在万州区科协的主导下,全区农技协正逐步出台统一标准,展开规范化运营。一是制定标准化生产准则,对协会生产中的各个主要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统一制定本协会产品质量标准,对产品质量进行规范化管理。二是制定产品分级标准,对同一协会的产品尺寸以及优良等级的划分作了详细规定,改变以往在包装外销果品时凭视觉感受估计大概尺寸的作法。三是协会产品标识规范,亮明“身份”,即外包装盒清晰标注“某某农技协监制”、“某某农技协出品”的字样。我们要求协会产品的包装设计做到图案清晰精美、语言精炼准确、标识大气端庄,能直接展示产品性质及用途,能让顾客一目了然、过目不忘,达到广而告之的效果。目前万州区直属农技协都有统一的注册商标,部分农技协例如万州区青脆李协会、万州区无花果协会、万州区白羊柠檬协会等协会还注册了国家原产地商标,因此,我们要求农技协对产品的包装贴牌严格按规定进行标准化管理,严禁随意贴牌,胡乱使用原产地标志或商标标签。

总体上看,万州农技协在前一阶段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进展,获得了一些经验。当前,围绕农技协转型升级,服务乡村振兴是农技协系统面临的一项新的重要任务,我们也将在市科协、市农技协联合会的指导下,继续开展探索和实践。

             万州区科协    姚世衡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