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永川区第四届优秀科技工作者、重庆市农科院特作所水稻栽培室主任、博士后姚雄
初夏时节走到农村,只见稻田里满眼的碧绿,一眼望不到边。日前,在来苏镇梳妆台村,带着草帽、脚穿一双烂皮鞋的重庆市农科院特作所水稻栽培室主任、博士后姚雄,在稻田边忙着查看水稻的长势,给它们一一进行登记和挂上标牌。
姚雄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作为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百名博士人才工程”引进人选到重庆市农科院特作所、重庆再生稻研究中心工作。2012年,姚雄原本拥有回重庆主城工作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可是为了自己的水稻梦,他毅然选择继续扎根永川搞水稻研究,每天早出晚归,天天和水稻打交道,用青春和汗水,用知识和才能,在广袤的田野上谱写绚丽的篇章。
扎根水稻科研一线 记录科学数据上百本
6月15日,记者走进重庆市农科院特作所姚雄博士的办公室,只见不到5平方米的办公室内,老旧的木质窗框油漆斑驳,窗下两张老旧的办公桌收拾得整洁有序。靠窗的桌面上摆放着电脑、电子计算器等办公用品,而另一张桌面上放着一叠叠《科研记载本》等水稻科研书籍和资料。
在永川工作的近十年来,姚雄博士及其渝优水稻团队初步探明了重庆水稻主导品种的生长发育规律、养分吸收利用的特性,绘制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模式图,创新提出了中稻—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的粒芽肥精量施用新技术,成功解决了重庆地区中稻机收蓄留再生稻的农机农艺瓶颈,在以永川为代表的水稻主产区县成功推广应用。他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授权5项,立项制定重庆市地方标准5部,绘制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模式图10幅,研制的5项技术入选重庆市促进乡村振兴100项农业主推技术,获得6项科学技术成果,荣获2015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姚雄说:“我是一个农民子弟,从小我就觉得农民太辛苦了,所以一直以来我的主研方向就是水稻栽培生理生态及轻简化机械化技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农民轻轻松松种出好吃的大米。作为一名水稻科研人员,就是要在实验室设计一套科学实验方案,再到田间地头严格执行,最后得出准确、第一手科学实验数据。为了做好水稻的研究,我每年开展的科学实验有近10项,获取科学数据3000多个,这些研究对于全市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心系乡村产业振兴 科技支撑稻米品牌
“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先”。从事水稻研究的姚雄,一直把田间地头当作实验室,把实践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观察研究水稻的种植规律,通过实打实的田间实践,准确掌握了什么时候播种、移栽、施肥管水、防控病虫害等实用技术。
每年的2月至11月是姚雄最忙的时间。在水稻关键时节,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连续40度的高温,他都和老农们一起下田,按照技术规范,科学管理稻田。由于常年的风吹日晒,白白胖胖的他被晒得黝黑,手臂和颈部也几度被晒得脱皮。作为重庆市科技特派员、重庆市国家“三区”科技人才的姚雄不畏工作条件的艰苦,始终心系永川、云阳等区县的水稻产业振兴。在永川,他以卫星湖街道南华村、来苏镇梳妆台村、大安街道二郎坝村等地为科研基地,推广应用渝香203新品种和中稻—再生稻技术,指导创建了永川第一个重庆名牌农产品“圆瑰”牌大米;在云阳,姚雄为解决农业科技成果“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打造中高山区特色效益产业,聚合资源打造了“坪天贡米”高山贡米品牌。
一谈起姚博士,重庆陶义合作社理事长李刚就竖起大拇指称赞:“姚博士让我们这些种粮大户既增产又增收。在他的指导下,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只要按照他绘制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模式图种植水稻,就可以轻松坐等丰收了。”
硕果累累享誉巴渝 带领团队共筑稻香梦
在短短的近十年里,姚雄已经从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成为了渝优水稻团队学术骨干,在办公室的文件柜里,一摞摞荣誉证书见证了他的闪亮足迹: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理事、重庆市粮食绿色高产高效指导专家、四川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重庆市农科院水稻栽培青年创新团队负责人……
众多荣誉的背后,是姚雄夜以继日,怀揣梦想、造福乡梓、爱洒巴渝的一个个动人故事,是他带领农技人员、农业种植户凝心聚力、勇创佳绩的丰硕成果,更充分展现了永川优秀科技工作者的扎实风范。
在谈起下一步工作时,姚雄指着墙上的中国地图说:“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既要埋头拉车,更要学习其他地区的优秀种植技术,所以我一有空就对着地图,跟踪学习全市、全国水稻科学的发展。下一步我将和渝优水稻团队一道,继续研发水稻栽培新技术,把团队建成全市一流团队,造福一方百姓。”
周舟 永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