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鹿恣意奔驰,小马温顺休憩,仙鹤振翅欲翔……历经千年百载的树根,经过雕琢,或变山水奇景,或成飞禽走兽,意境万千。
这些作品均出自根雕艺人廖成果。他是一名患有癫痫病的残疾人,却在20余年的从艺生涯中,诠释了自强不屈的人生追求。
根雕技艺始于热爱
廖成果出生于1970年,家在江南街道龙山社区。33岁前,他并没表现出癫痫症状。
童年期的廖成果不爱学习,时常老师在上面讲,他在下面画画。几年下来,廖成果发现自己喜欢上美术。但对于在农村长大的他而言,“学艺术”就是天方夜谭。
那时,廖成果唯一和“艺术”沾边的就是木工手艺。初中时,他便辍学回家给父亲当学徒,并渐渐从中找到趣味,加深了对木头的认识。
1994年,由于市场原因,木匠生意不好做,廖成果一次上街闲逛意外发现,盆景生意很走俏。想到盆景树大多能在附近的山坡上找到,他便和店主约定,为盆景店提供桩头,价格比进货价略低。
于是,廖成果闲下来就找树,有时把杂树直接搬下山,有时对小树苗进行造型,培育一段时间再出售。仅这一项,他每月收入就多出400元,在当时算是一笔不错的收入。至此,廖成果开启桩头盆景事业。
初试根雕走俏市场
桩头盆景事业也非一帆风顺。1996年夏天的一天,廖成果一早从江南坐船去凤城卖桩头。在路边摆了一天摊,一株都没卖出去,一株瘦小的桩头还被太阳晒蔫了。
李大爷是廖成果的熟客,见他冒着太阳摆了一整天摊,心有不忍,便高价买下其它桩头,唯独不要那株蔫了的。李大爷说:“不好看、活不了,别说一块五,你白送,我也不要!”
廖成果将其带回家,十多天后,小桩头死了。廖成果将它清理干净,却意外发现根形酷似自己的生肖——狗。廖成果曾在杂志上看过“根雕”技艺的报道,他灵机一动:为什么不试着做一个根雕呢?
随即,廖成果拿起一把小刻刀照着杂志上的方法对桩头加工,将它做成一件名为“犬”的根雕作品。廖成果拿到市场销售,李大爷一眼相中,出价15元“强行”买下。
“根雕让枯木逢春,还不破坏自然环境。”至此,廖成果专心研习根雕技艺,他的作品逐渐小有名气。熟客见他天赋不错,送他一整套《中国花木和花卉盆景》杂志。他以书为师,兴趣更加浓厚。
身患重症仍砥砺前行
2002年的一天,廖成果在家做根雕时不幸晕倒,口吐白沫,医生诊断患有癫痫症,鉴定为3级精神残疾。
“我只是有癫痫而已,我能担起全家的生活。”树桩盆景和根雕生意做不了,廖成果决定卖早餐。妻子李小莉怕他突然犯病,便辞去工作,回家照顾他。
每天夜里12点,廖成果便起床蒸包子、馒头,凌晨4点不到就打着电筒,走着山路,将包子、馒头全部挑往镇里的农贸市场卖,一直到上午10点左右才收摊回家。简单吃过午饭,便开始和面、发面、准备馅料,期间还要煮猪食、打扫猪圈,很晚才休息。
“你可以继续做你喜欢的根雕,其他的别管,有我!”李小莉不顾廖成果反对,毅然挑起早餐生意的担子,除了挑担子、发面、揉面以外,其他工作全权承担,不让廖成果插手。
廖成果十分感动。重拾根雕技艺,他发誓要做出名堂来。此后,他白天帮妻子挑担子,晚上做根雕。有一次,他为完成一件作品,顾不上吃饭睡觉,整整工作了近一个星期,妻子吓坏了,但廖成果反倒安慰她。
坚持不懈成就不屈人生
妻子李小莉认为廖成果既要挑担子又要做根雕,太过操劳,早餐生意做了4年,她便到江南打工。“我提过很多次把根雕卖出去,但她就是不同意。”廖成果说,妻子每年都会拿出一笔钱支持工作室和作品展览。
《中国花木和花卉盆景》杂志停刊,他便通过电脑钻研;定期前往江南的山上,寻找树根;为不耽误进度,他在工作室的角落,搭一张竹板床,长期睡在工作室。
廖成果钻研了20年,对根雕技艺,早已信心满满。“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他认为,根雕创作应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人工处理只能是辅助性修饰。为此,他不仅要花大量时间寻找树根,也要花大量时间创作。廖成果说,根雕技艺需要对每块树根熟稔于心,才能做出好作品。
“技术是一方面,艺术价值才是我最向往的。”17年的患病经历让廖成果对人生有了更深的领悟。在其展览馆的墙上,有一件名为“天作之媒”的作品:飞龙舒展身体,高高昂首,握爪似拳,尾巴轻扬,形态十分飘逸;飞凤张开双翅,栩栩如生,充满动感,龙凤相汇天作之美……
“天作之媒”,廖成果花了20年时间才完成,起初只有“龙”,后来他花了很多年才找到“凤”。这件作品就是为了表达对妻子的爱和感激。
目前,展览馆已积存了200余件形态各异的作品。多年的坚持也有了回报,在全市残疾人才艺大赛上,廖成果屡屡获奖。今年,还被评为长寿区技术能手。江南街道残疾人活动中心,还为他的作品,设置展览区。
廖成果表示,将继续努力,制作出更多艺术精品,让更多人通过根雕发现美。
(汪沿庆 长寿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