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人物>

郭毅军:重庆市首届创新争先奖获得者

发布时间:2019-06-03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2019年5月29日,在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大剧院召开了重庆市首届创新争先奖表彰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市工程师协会副理事长郭毅军,荣获重庆市首届创新争先奖先进个人。

郭毅军是重庆市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知名专家,是重庆市医疗器械创业主要推动者之一。从打破国际巨头垄断到制定我国首个骨组织手术设备行业标准,自选择医疗器械创业开始,他就一步一个脚印不停歇,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结缘医疗器械,逐梦渝州的浙江人

1983年,18岁的郭毅军收到重庆大学的高考录取通知书,从此,他与这座山高路不平的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1994年,郭毅军加入了广东佛山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并随即被派往重庆从事医疗器械产品研发、营销和推销工作。在这段工作经历中,他发现了医疗器械行业的问题。“外科手术设备多是简易非专业的工具,病人做手术很痛苦,医生技术再过硬,如果没有专业设备的配合,也无法保证手术的高成功率。”郭毅军说,一些大医院倒是有这些专业工具,但以前几乎都是进口的,比如手术动力装置,价格一般在40万到50万元之间,而这些高价进口设备的使用成本最终是平摊在病人头上,导致病人的医疗花费居高不下。“价格正好可以成为国产产品的突破口。”自主创业的念头开始在郭毅军心中萌芽。

挑战国际巨头,打破医疗器械“洋垄断”

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潜心研究多年的郭毅军却发现手术动力装置能极大地帮助外科医生抢救生命,是国内外医疗器械行业中有巨大前景的空白领域,于是下决心要填补这个空白,创办一家生物医学工程的高科技企业。这在当时无疑是个大胆的想法,因为外科手术动力装置除了国际上有几家大公司在做以外,国内的相关研究基本上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但郭毅军毅然决定以此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1999年底,他一边攻读重庆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的博士学位,一边在重庆高新区租了一个老厂房开始创业。

2000年,西山科技造出了第一台专业的手术动力装置样机,主攻脑外科,由于技术工艺过硬,不到3个月就被医院采购,并迅速推广开来。此外,西山还领跑了多个行业第一:第一个发明双动力工作模式、第一个实现主机对道具的自动识别功能、第一个应用电子技术实现恒速控制功能、第一个达到脚踏控制器IPX8防水等级、第一个在手术动力装置上实现电子刹车功能……多个第一也让西山科技的产品打破了医疗器械行业的两大国际巨头德国蛇牌、美国美敦力牌的相关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局面,迫使其降价幅度达到两成左右。

锐意创新,成中国业界标准制订者

进入新世纪,国产医疗器械这个新生而略显混乱的行业虽然发展迅速,但由于缺少统一的标准体系,各家公司生产的产品差异化太大,给整个行业的发展埋下隐患。2003年,西山科技正处于市场全面打开前的蛰伏期,自称“饭都吃不饱”的郭毅军却决定挺身而出,主动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要把西山科技手术动力装置的设计制作细节立为全国唯一的行业标准。此举当时并不被业内人士看好,但功夫不负有心人,6年之后,郭毅军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西山科技成为了我国《电动骨组织手术设备》行业标准起草单位。如果要说社会责任,那么这就是西山科技肩负的最大的社会责任,也是西山科技存在的价值。郭毅军说。据介绍,该标准是我国首个骨组织手术设备行业标准,并且相关专利申请量达到350余项,这颠覆了我国长期以来在医药领域少有知识产权的“后进生”形象。

除了成为“动力手术工具的开拓者”,郭毅军还瞄准当下人们对微创医疗手术的需求,将企业的第二张名片定义为“微创手术产品解决方案提供者”。在他看来,微创手术是高科技带来的医学革命,其因切口小、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少的特点深受病患的青睐,微创手术的精细化发展需要多种医疗器械产品去支撑,而多个医疗器械产品就共同构成了一个解决方案。为了将方案绘制得更加完美,西山科技针对性地研发了内窥镜系统、乳房活检与旋切系统,并全球首创变向磨削技术,开创了微创脊柱外科手术的新局面。

传承匠心,培育创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郭毅军常挂在嘴边的话。他一直认为,外科医生也是匠人的一种,而自己的终生事业就是为每一位穿白衣的工匠打磨最有效的“兵器”,这个打磨的过程就是创新。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也体现了尊重规律、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则不仅体现了敢于挑战、勇于突破的时代品格,也体现了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需要创新,传承才得以持续;创新也要有工匠精神,才能稳中求进。如今的郭毅军,不仅是西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领军人,还任职重庆邮电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回归高校的他带着一群研究生潜心科研,为传承匠人之心和培养创新人才毫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市工程师协会  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