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永川区第四届优秀科技工作者 重庆重交再生资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科技中心总监战琦琦
战琦琦,从山东来到重庆求学,再到东南大学校办企业感受“产学研”的接轨,他的人生从此有了新的目标。2013年投身沥青再生环保事业,任重庆重交再生资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2016年企业总部落户永川,现公司已在全国5个省市自治区建设了20余个沥青再生工厂,近3年公司为永川贡献税收6000余万元。而他牵头和参与的,与绿色筑路技术、高新材料有关的科研项目获得5项发明专利、4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今年,他被评为永川区第四届优秀科技工作者。
学的是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一直致力道路建设科研,于战琦琦而言,科技有“道”,道亦有“道”。
走上科研与生产结合之路
战琦琦1985年出生在山东济宁市,父亲是教师,母亲是某国企员工,他幼时喜欢科幻。2003年,18岁的他长成了一位高大帅气的理工男。
高考填报志愿时,他选择了重庆交通大学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想多学些“机器人”知识,无意中竟被调配到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后来他才知道这是最热门的专业。自此,他与道路建设科研结下不解之缘。在重庆交通大学,战琦琦师从校长唐伯明教授,4年本科、3年研究生,对道路、建筑科研产生了浓厚兴趣。但他也发现,论文研究出来之后,就只是一撂纸,搁着,没派上用场。
25岁,他硕士研究生毕业,工作首站来到了江苏的东南大学校办企业,主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生产。在这里,“产—学—研”结合紧密、链条优化,科研不再是纸上科研,而是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研究方向,这对战琦琦触动很大。“这里工作的3年,我的思维有了大转变。”战琦琦说,这里的科研派上了用场,为社会创造效益、贡献税收、解决就业,科研与生产实际得到有效结合。
观念一转天地宽
道路常在维修,挖出的废旧材料就扔掉了,既无处堆放又污染环境,若使用新材料又增加成本。在战琦琦眼中,道路废旧材料是放错位置的宝藏:如沥青,是石油冶炼的附属产品,几亿年内不可再生;碎石,在习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号召下,资源也很稀缺。“要是能把废旧资源用科技手段再运用起来,利国利民,那该多好!”战琦琦憧憬着。2013年,战琦琦带领重庆重交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科技团队研发出“沥青厂拌热再生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具体做法就是,将废旧沥青材料拉回厂里“回炉”,经破碎-筛分-加入新的沥青、再生剂,激活-拌和,然后重新铺到路上。既节能环保,又节省成本,每平方米节约造价30元。重庆市科技局将“重庆市沥青路面再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在重交公司,战琦琦任常务副主任,至今已主持参与了数十项科技项目。
2016年,重庆重交再生资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总部落户永川。2017年,永川兴龙大道维修中,运用了废旧沥青厂拌热再生技术,为18万余平方米的工程节约造价近600万元。2018年,该工程获得了“重庆市市政工程金杯奖”,是永川区至今获得的最高市政奖项。同时,他参与研究的“大掺量废旧沥青混合料厂拌热再生关键技术及运用”项目获得2018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大概是2016年冬季的一天,战琦琦去贵州出差,天降冻雨,路面结冰车辆打滑,遇见一起车祸。“春运这么繁忙,车祸多扰人心啊,我当时就在想,应该用一种抗凝冰的技术去解决这个问题。”之后,他带队与重庆交通大学开展合作,研究了3年,第一代产品诞生了,将一种材料注入沥青路面,可以防结冰,可融雪,延缓结冰时间……该产品计划今年在河南的高速公路上使用。
建设海绵城市,针对天降大雨稍有排水不畅导致路面积水的情况,公司研发出透水沥青,目前重庆悦来生态城80%使用了他们的透水沥青,重庆主城等约40%以上透水产品为该公司所生产。
科研,转化为生产,就要方便生产。如今,该公司在重庆、四川、贵州、甘肃、西藏等5省市自治区建设了22个再生工厂,以便将更多的废旧资源运用到更多的基础建设中去。
“火炉重庆”可以不这么热了
夏天的重庆像个大火炉,若空气40℃,沥青路面可能高达70℃。江北机场、国博中心等钢结构设施吸热,每年空调电费数千万元。上大学时,战琦琦就开始参与了降温材料的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更坚定了他的研究方向。第一代产品,水性涂剂,材料耐久性差;第二代,加入树脂等,气味大,不环保;第三代,环氧材料,粘得牢,味小了,但造价高。综合各代优点,他们与重庆交大合作研发出了同时兼顾降温、造价、环保、耐久性等因素的纳米材料,反射太阳光热,可降低路面及建筑物表面温度15℃,该技术获得发明专利。在最近举办的2019年长江经济带环保展中,降温材料、抗凝冰材料等格外受到青睐并被媒体争相报道。
至今,战琦琦参与了“一种废旧沥青热循环再生利用再生剂及其制备方法”“一种无卤阻燃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一种温拌沥青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一种彩色沥青混合料生产设备”“一种钢渣沥青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共5项发明专利。先后和同学(事)一起,在多家权威期刊上发表了《公路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施工员(专业管理实务)》《基于加铺层疲劳性能的聚酯玻纤布合理铺设宽度研究》《成渝高速公路白改黑工程反射裂缝防治效果的调研与分析》《山区高速公路主线安全性评价关键要点分析》《泡沫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研究》《基于AASHTO规范算法的桥梁船撞风险评估》《聚酯玻纤布在桥面防水粘结层中的应用》《泡沫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关键技术分析》《沥青混凝土再生集料的棱角性分析》等10余篇著作和论文。
战琦琦介绍,重交公司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重庆市企业技术中心、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庆交通大学创新实训基地、重庆市环保龙头企业等诸多荣誉,每年接纳大学实习生30余名,并在重庆交通大学、永川某职业院校设有重交班等,定向培养专业人才。
该公司现有220余名员工,研发团队20余人,有二级教授两名,1个博士后,研究人员全都是硕士以上学历,主要为道路、化学、材料学等专业人才。在“努力践行循环经济与节能创新,致力于城市固废资源化利用”理念下,去年企业产值5亿元,今年预计可达10亿元。
如今,战琦琦除了获评永川区第四届优秀科技工作者外,还是永川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区人大城环委委员,他提出的《关于规范建筑废弃物处理现状,并出台〈永川区建筑废物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的建议》被评为2018年度区人大代表优秀建议。
永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