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人物>

刘强:用尽一生智慧,专注做一件事儿

发布时间:2019-05-27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从普通职工到操作主管,多次攻破甲醇生产技术难题,孜孜不倦培养出一大批技术人才,川维化工公司甲醇运行部操作主管刘强用多年坚守诠释了“工匠精神”。

由于技术能力过硬,目前,刘强正在安徽省一家中石化公司指导甲醇装置的开车,他说:“我就是一名普通石化工人,做的也是平凡的工作!”

从普通工人到技术能手

今年46岁的刘强是巴南区人,1994年,从技校毕业后进入川维厂工作。他从一线倒班职工做起,每天跟着师傅一遍遍跑现场、记流程,遇到事故处理或抢修,都抢着干。他随身带着小本子,空闲时就记录处理突发事件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操作流程和管线图。

经日积月累,刘强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先后担任值班长、操作主管等职务。工作中,他勤奋钻研生产装置各方面知识,总结提炼操作经验,分析生产中遇到的工艺、设备异常情况原因,分类归纳整理装置日常问题处理和重要操作,不断汲取甲醇生产行业新知识、跟进甲醇合成技术研发进展、刻苦钻研更先进的工艺路线。通过孜孜不倦的求索,刘强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精湛的操作技术。

2011年,在77万吨甲醇装置建设项目中,刘强通过校准仪表参数、调整仪表复杂回路,大大提高了仪表自控程度,减轻了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同时,刘强还精心排查项目施工安全隐患、指导职工标准化操作,为装置一次开车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专啃硬骨头的“突击队长”

在工作上,刘强有着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劲头。特别是在遇到技术瓶颈时,刘强特别喜欢“啃硬骨头”。

2012年至2013年间,川维化工公司甲醇装置ATR工程一直存在集气管总温度偏高问题,导致装置经常出现非计划停车。停一次车就要损失甲醇300吨,刘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损失太大了!”刘强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这个难题。为找到症结,那段时间,刘强白天深入装置现场查找原因,每个细节都不放过。下班回到家,他就走进书房,查阅相关资料,研究ATR装置反应机理。经过反复研究对比,刘强大胆提出提高装置水炭比例,降低反应温度和蒸汽压力措施。

2014年,通过刘强提出的一系列措施,ATR装置连续运营1095天没有出现停车现象,增产甲醇6720吨,为企业赢得了经济效益。

多年工作中,刘强主导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革达50余项,提出合理化建议110多条,总结、提炼特色操作方法5项,为优化装置运行、挖潜增效献计献策,为企业降低成本和提质增效贡献了智慧。

传道受业解惑的好老师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实践中,刘强不仅自身加强技术创新研究,还把积累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其他职工。他带头开展“导师带徒”“严师高徒”等教学活动,把带好徒弟看作工作的一部分和应尽义务。他每年培训员工1000余人,徒弟们纷纷走向运行部重要岗位。他带过的班组,技能操作水平在运行部名列前茅。

作为技师协会会长,刘强积极组织技师团队全力以赴搞好运行部培训。每年举办专题培训20余次,运行部技师比例达12%,高级工比例达90%。

刘强在教学上也很有方法。面对复杂化学装置时,一些年轻人往往有畏难情绪,刘强总是告诉他们,化工操作就像解方程式一样,一环扣一环,要先把基本工艺流程和基本化学原理学扎实;化学装置容不得一点失误,刘强教导徒弟,每次操作、调整,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反复验证,避免失误。

甲醇运行部的技术骨干董礼就是刘强的得意门生。董礼是化工专业大学生,理论功底扎实,但实践经验不足。刘强根据他的特点,不断磨练他的操作能力,为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看着一个个青年技术骨干成长起来,刘强欣慰地说:“有了新生力量,相信企业会越来越好!”

多年来,刘强先后荣获公司劳动模范、劳动竞赛先进个人、新项目培训竞赛先进个人、长寿经开区企业劳动竞赛技术能手等荣誉。他说,他会继续用行动诠释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装置安稳运行贡献智慧和力量。

(长寿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