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科协大力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实践思考
近年来,渝中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区科协坚持“大联合、大协作”理念,通过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创新方式等系列措施大力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有效提升了城区文明程度和公民科学素质。据中国科普研究所调查显示,2018年渝中区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13.9%,比重庆市主城片区(11.9%)高2个百分点,比重庆市平均水平(8.01%)高5.89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一。
健全机制,不断强化科学素质工作保障
组织领导机制健全。渝中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渝中区关于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2006-2010-2020年)的意见》,下发了《渝中区创建2016—2020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与全区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相融合,同规划、同发展。定期专题研究科学素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等工作。成立了由区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区政府副区长任副组长,30余个相关部门和11个街道为成员单位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工作需要调整充实了成员单位。由区科协履行《纲要》办职责,牵头协调具体工作。各级党政部门把科普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考核激励机制健全。渝中区每年都将“全国科普示范区建设”纳入年度实绩考核。社区科普纳入“星级和谐社区”考核。区科协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并督促落实。科普工作机制健全。全区11个街道建有科协组织,由街道分管领导任街道科协主席、责任科室负责人任秘书长;77个社区均建有社区科普站,由社区书记、主任担任站长,并指定专人负责科普工作。同时,将辖区社会单位热心科普的专家、科技人才充实到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四级科普工作网络,上下联动、覆盖全区。资金投入机制健全。将科普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加大投入。2019年人均科普经费达到7元,总额420万元,为“十二五”期末的117%。近年来,渝中区先后建成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街道社区科普活动室、社区科普画廊等科普设施,极大提升了科普承载服务能力,有力推动了基层科普工作的开展。
整合资源,推动形成社会化大科普格局
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的基础性作用。区科协指导街道科协、社区科普站创新开展科普服务项目,力求做到“一街一品牌,一居一特色”。区、街、社区每年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科普活动,以及防灾减灾、食品安全等“科普进社区”活动1000场次以上。充分发挥学协会专业知识优势。支持、引导各区级学协会以创新为主线,围绕现代服务业等重点、热点问题开展调研,提供咨询服务。围绕改革创新、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等主题,开展理论研讨、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发挥纲要部门职能优势。强化“大群团、大协作、大科普”理念,加强协作,与群团部门、党政部门、社会力量、高校等多方面力量联手开拓开放科普资源、联手开展科普活动。在较场口日月光广场、城墙公园等重要公众场所,开展了全国科普日、科技周、防灾减灾宣传周、节能宣传周、低碳日、“六.五”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和“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等全区性大型宣传活动,每年达20场次以上。同时,以项目形式支持纲要部门结合自身特点,针对未成年人、农民工、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等重点群体,实施“五大科学素质行动”,广泛宣传科普知识,整体带动了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充分发挥园区企业科协组织优势。依托园区科协、企业科协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科普教育、技能大赛等“科普进企业”活动,提升了科技人员和企业职工的科学素质。充分发挥辖区社会单位资源优势。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科普活动,利用区内外科普基地,组织多形式的科普体验、报告等活动,进行科普宣传教育。充分发挥科普志愿者优势。牵头成立了3000余人的区“关心下一代科技辅导团”、区科协科学传播专家团,组织科技工作者、科普专家、志愿者,常年深入基层街道社区、学校开展科技教育和科普服务活动。
创新方式,实施科学素质工程
“社区科普益民计划”深入实施。目前,渝中区累计建成规范化社区科普活动室31个,免费对外开放;在全区11个街道开办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至2018年底,累计在40余个社区开展16期、425个班的教学活动。其中“绿化栽培”课程被确定为2017年重庆市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加强对科普示范创建的指导,累计开展七批科普示范创建活动,成功创建13个国家级、5个市级科普示范社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程深入实施。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校园科技节为主要载体,以区青少年科学活动中心、街道社区科普活动室、学校青少年科技活动室为阵地,广泛开展各级各类科技活动。依托区青辅协成立了创客教育、机器人实践两个项目组,创新开展校园科技实践活动,着力培养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仅2018年,参加16项国家、市级比赛,荣获各类奖项130个;两名学生荣获市长奖、市长提名奖。巴蜀中学、人和街小学先后获评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科普信息化工程深入实施。加强与宣传部门、新闻媒体的协作,大力推进电视、报纸、网络“三位一体”科普宣传。营造良好科普氛围。近年来,共制作《科技与生活》电视栏目72期,在渝中有线台播放“科普大蓬车”专题片264次;开办《渝中报》“科普生辉”专栏223期;中国科协、市科协登载渝中科普信息1192篇;《重庆日报》、华龙网等主流媒体登载1258条(次)。大力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科普”,开展“科普文化进万家”活动。在科普示范社区、科技特色学校和科普教育基地建设67座“科普文化重庆云”终端,辐射带动“科普中国”“科普网络书屋”落地运用。开展中国科协“百千万行动”, 在58个社区、8所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建立了科普中国e站,推进社区、学校与“科普中国”的精准对接,打通科普“最后一公里”,实现资源共享。区科协获评“科普中国•百千万行动”优秀组织单位,人和街社区e 站、人和街小学校园e站获评“科普中国•百千万行动”优秀典型案例。通过以信息化助推科普工作全面创新提升,走出了科普信息化服务群众的新路子。
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任重道远。渝中区科协将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不断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深入实施,助推渝中高质量发展。
何仕明 渝中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