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人物>

游天平:不服输的钻劲成就“种菇专家”

发布时间:2019-04-29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在武隆区石桥苗族土家族乡八角村,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农村科普带头人,他就是当地种菇技术人员游天平。

现年45岁的游天平早年因家庭贫困,被迫放弃学业回家务农。但靠着一股不服输的钻研劲儿他自学成了“种菇专家”。

瞄准养菇商机

从事农业种植,游天平已有多年种植经验。“20岁后,我就一直务农,在老家武隆区和顺镇种植过高山蔬菜,也种植过玄参、党参、白芷等中药材。”游天平说,最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却是一次种植辣椒的经历。

“那时候辣椒的价格比较好,每斤能卖到3元,那时候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农业有效益。”游天平回忆说,第一年丰收后,次年市场上大量涌现辣椒,价格随之一跌再跌。当时的辣椒价格从每斤3元一下子跌到了每斤3角,简直是血本无归。那一年,游天平亏损了几十万。

5年前,游天平看到市场上野生大脚菌卖到几百元一斤,经济效益特别好。对比以往几元一斤的蔬菜,游天平觉得种菇有前途!“回到家,我就查了下哪里可以学习种植。”游天平说,像大球盖菇、竹荪菇、金针菇等菇类、菌类都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比如风干的羊肚菌,市场最高可买到1500元一斤,可谓是市场前景广阔。

花了近半年的时间考察,游天平瞄准了种菇的商机。

钻研种菇技术

“对于种菇,每一个品种都有不同特点。”游天平说,种植大球盖菇,一年可采收两季,需要两年土地轮换;种植羊肚菌一年只能种植一季,一年实现土地轮换;而产量更高的竹荪菇则可实现五年土地轮换……

在大量的自学后,游天平准备走出去看看。也是在这个时候,一位同学找到了游天平,希望一起种菇,游天平负责技术。

2014年,游天平远赴四川省农科院,专业学习种菇技术。“那时候,起得早,睡得晚,不仅长时间埋头在田间,还得抽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回忆求学之路,游天平感慨万千。半年后,游天平来到了武隆区石桥乡八角村,准备在这里一展拳脚。

2017年,游天平再次遭受打击。“那年刚刚开始试种羊肚菌,可是产出却与投入不成正比。”游天平说,2017年合作社种植了羊肚菌26亩,可是由于管理不善,加之病虫害的影响,只产出了6斤风干的羊肚菌。一下子,亏损了几十万元。

“那之后我通过邀请四川宜宾菌种基地的专家,以及查阅食用菌商务网上的知识,终于找到了减产的原因。”游天平说,这一次失败,让自己深刻得意识到要想实现丰收,过硬的种植技术尤为重要,慢慢的从一个种菇门外汉成为村里的“种菇专家”。

带动村民致富

虽然在种菇路上一波三折,但游天平却丝毫没有打退堂鼓的念头,依然坚守在田间地头。游天平说,2018年合作社养菇产值就达200多万。不仅收益见效,也让他对2019年有了更多的期待。

“今年大球盖菇种植面积40亩,羊肚菌10亩、竹荪菇60亩,种植的菇类、菌类产量将达到60万斤。”游天平说,按照今年第一季度大球盖菇的产量,预计今年总产值可达近1000万元。

近年来,吸引了周边区县的村民前来学习,近至武隆区江口、火炉等乡镇,远至彭水、南岸等区县。同时,周边村组的居民也可到基地里务工。游天平算了一笔账,仅2018年,基地支付周边居民的劳务支出就达近50万元。当地贫困户也在脱贫路上找到了经济收入的增长点。

“以后,将通过走低碳、无公害、品牌化循环生态农业之路,做好菌菇种植和深加工,不断提升菌菇附加值,让武隆区石桥乡的菌类种植传播得更远,让小菌菇发展成造福一方的富民大产业。”谈及菌菇产业的发展,游天平的脸上写满了自信。 

                                                           (武隆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