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永川区老科技工作者、注册岩土工程师、市地矿局205地质队退休职工何德焱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默默无闻地将岩土工程演绎得出神入化,大道至简。
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他仍然奔走在工程建设一线,他的许多技术和一项实用专利被广泛应用于公路、桥梁、房屋、边坡等工程建设中。
图为何工介绍,“居家花园边坡治理”采纳的是他的建议
这个人,就是出生于1942年9月的何德焱,注册岩土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永川区老科协会员“何工”,一直当顾问、做指导,发挥着一名老科技工作者的余热。
淘气男生“转了性”
何德焱1942年9月出生在四川省资阳城关镇镇东街(现资阳市堰江区)。父母虽为农民,但父亲有弹棉花的技术,家中经济条件还可以。
何德焱小学、初中都在城里读书,受到了良好教育。但他读书并不用功,很顽皮,成绩中等。在学校球场上投篮,别的同学都面向篮圈投,他却会背对着篮圈投,诸如此类淘气之举,不胜枚举。
上世纪50年代,修建成渝铁路铺轨,何德焱觉得神奇,跟着长长的铁轨走了好几公里远。进入初中后,成渝铁路修好通车,当时车站很热闹,何德焱想当火车司机。火车进站后,又见列车检查员拿着小锤这里敲敲,那里打打,挺神气。他觉得当列检员更好。也是那时起,他萌生了“一技傍身”走天下的想法。
初中毕业,他被地矿部重庆地质学校(中专)录取,开始矿产地质与勘探专业的学习。
川渝两地找矿产
中专3年后毕业,何德焱分配到原四川地矿局205地质队(永川),其间经历搬迁城口县后又搬回永川。重庆直辖后,更名为重庆市地矿局205地质队。
在地质队,何德焱从事过找煤矿、铁矿、锰矿、磷矿等工作。他先后在原四川城口县找锰矿,在永川、璧山找过煤矿,还为攀钢到西昌喜德县找过富铁矿……
往事历历在目。1964年至1966年,何德焱在师傅王明五(技术员)的带领下,为原四川省铜梁县共和镇打供水井,他们做了农田水利调查,打7口地下自流井成功了6口,获得当地政府和四川省委好评。当时,王老师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让何德焱十分敬佩。“怎么才能打出水?打到哪一层?怎么保证井壁不垮、成为自流井?”王师傅讲得头头是道,做得恰到好处,他铭记于心付诸于行。同时,他还从师傅身上学到了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态度,增加了水文地质工作的理解,坚定了探索水文地质的信心。
2012年,市房管局、市地矿局联合开展征文赛,何德焱诗兴大发,与许正明、张如铁共同创作了纪实抒情散文诗《是那山谷的风》。诗歌从参加工作写到退休,曾获评一等奖,还有人据此编排节目表演。“上世纪60年代,我们是刚从学校走进地质队的青年,曾战斗在永荣煤田,夏季的酷暑,浸湿劳动布的衣衫,冬季的严寒,榨菜加两个馒头,就是山上的一天……爬山涉水征战大、小凉山……拉克、朝王坪的富铁矿是我们勘探……地质队员们肩抬、背扛钻机部件,行走在白云端……攀钢繁荣的今天,有我们地质队员不可磨灭的奉献。”自豪之情流淌其间。
1974年,他到成都地质学院进修岩矿鉴定专业。之后,又和同事们在城口大巴山找锰矿,八台山、白芷山,修齐、后坪原始森林,险恶的盘山公路,他们背着地质队员的“三大件”出入云端,城口锰矿业的繁荣,有他们的贡献。“岩矿鉴定,薄至0.03mm,得在显微镜下看。”何工说,他不喝酒不抽烟不打牌,一生的爱好就是看书学习和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和矿产地质工作。
支援社会显身手
1978年,何德焱开始从事矿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工作。同期,205地质队部分职工进入市场,走向社会。他开始支援永川社会建设。在永川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事务所当过所长、当过岩土工程的审图员;涉及道路、桥梁、隧道、边坡等工程的治理,他的岩土工程学知识派上大用场。
从一名技术员,升为助理工程师,再到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他为许多工程建设现场解决疑难问题。潼南建设水库,填坝就地取石材,却因其地势险要,担心边坡失稳、阻断盘山公路。有关单位找到何工,沿山路坐车向上,细细查看后,分析石材走向、成因,再根据地形悬空,下有公路的实情,他提出“跳槽挖”的办法,并用水泥浆横向嵌入卸荷裂隙确保了开挖取材的绝对安全……
上世纪80年代,何德焱为永川火电厂一期建设等进行了工程地质勘查,撰写报告获得部级三等奖;原四川隆昌国营山川机械厂,厂房下沉1米多,严重影响军品正常生产,何工当时担任主要项目负责人,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作为报告主要编写人,合理化建议成果获得地矿部二等奖;他还在《工程勘查》杂志上发表论文《边坡的排水》;上世纪90年代,他和同事为四川九寨沟金矿开采提供了安全边坡的放坡安息角建议值;之后为成渝高速公路服务区打了多个供水井至今在用……因成果丰硕,他破格评为注册岩土工程师。
1999年,退休前他申报高级工程师,2001年已退休两年的他获评正高级工程师……何工说:“真心感谢205地质队和原四川地矿局的栽培!”他曾是永川区工程建设评审专家组成员,参加过荣昌、大足、永川等地评审工作。
退而不休献余热
“一心一意为地方工作。”同事如是评价何工。2001年,中山大道东段476号建设“居家花园”,边坡失稳开裂,边坡上的双龙村村民担心房屋垮塌,当时10余户人家住进了宾馆。他经过勘察,提出双层花管排水建议,经设计单位采用,解决了边坡的排水不畅问题,确保了边坡的稳定性;
中河坝要建设商贸城,以前这里常常被水淹,何工通过建设方提供的工程地质勘查报告严把审图关,提出设计地坪标高为304.5米,解决了难题;
区建委建设地下车库,因紧邻河道,地下车库低于河水位标高约2米左右,导致地下室地坪冒水,何工建议挖“隐形”排水沟,再将积水抽排出去,解决了地下车库地坪突水问题;
永川南瓜山修建公路,原设计图纸为经过一座寺庙,谁知赔偿费用高,建设单位犯难,找到何工。现场查勘后,何工分析,征地拆庙、边坡治理都需要费用,虽然公路会直一点。但旁边有位置,何不将公路往外移点位置呢?建设单位由此决定向主管部门请示,最终区新城建管委采纳了何工建议,道路绕一点点,节约资金数百万元。
205地质队退休职工张秀虎说,何工是工程地质岩土方面永川首屈一指的专家。他性格直,有技术,有能力,做一件成一件。退休多年,他一直在区科协、区建委等做咨询,有职业感。大约七八年前,张秀虎与何工应邀去大足某水泥厂看堆料场堡坎,见没有泄水口,便使用钻机钻排水孔,安装钻有不对称孔的PVC管,引流排水,保住了堡坎,厂房堆料场也安全了。“金怡酒店的边坡排水,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的。”张秀虎说,何工这一技术很实用,已被广泛运用。在红旗小学修建中,何工应聘做顾问,协助解决了临河漏水、开裂难题。
“他(何工)十处打锣九处在。”有人这样赞扬何工专业精,技术好。何工表示,要将一些好的岩土工程治理技术传承下去,为国家节约。虽年事已高,仍愿发挥余热,为永川工程建设和地质勘探献计出力。他感谢永川老科协的关心和厚爱,评他为优秀科技工作者。
申请专利广泛用
2013年,何工从重庆高速公路坐汽车回永川,途经大安长上坡,见公路路面开裂、翻浆,按当时治理方法施工,费时费力费钱……他想改变这一现状。
王贞银,永川原交通局副局长退休,曾分管过公路建设、公路运输、工程建设,与修桥建路打交道30多年。他深感川渝两地多山包多沟壑,公路修补反复挖填很苦恼。
在永川区老科协,何工与王贞银在交通建设专委会相识。恰遇市科委给永川区老科协一个研究课题,于是二人联手,借助大足水泥厂堡坎解决方案,研究PVC管解决公路路面开裂、翻浆的路基基层排水方法。
没人做过,他们率先动手试验。他们选了路基最软的城区一环路某段路,由修桥的一支队伍帮忙钻PVC管孔,双层花管(外面层要经得起压路机碾压),经过实验研究,2015年新型双层网眼排水管(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诞生了,即双层网眼排水管外缠上透水土工布,在公路路面开裂、翻浆的地段,将双层网眼排水管放入其中,使路基下地下水顺管道排出,路基土不软了,强度增强,彻底解决了公路路基下沉、路面开裂、翻浆问题。
本次合作研发,王贞银佩服何工动手能力强,地质方面有独到见解,说他为开发区项目论证做出过不少贡献,尤其是岩土工程地质更专业。永川区建委退休的覃工表示,何工是工程技术、水文地质方面的专家。永川区科协主席邓德海表示,何、王二人的专利技术,虽无企业接手成品生产,但已全面应用到了公路维修当中,为国家和地方节约了大量资金。
何工表示,其实许多技术都很简单,也是相通的。岩土工程技术也不例外,只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不同的技术方案。适合这个工程的,不一定适合另一个工程,要灵活运用;有地下水的、无地下水的,岩石完整的、不完整的,岩石破碎的、不破碎的,工程技术应用都会有所区别。
在技术运用中,何工多次提及采用水泥带贴面观测建筑物变形,而不用牛皮纸,其原因就是牛皮纸易吸水变形,且牛皮纸有“让性”,即使建筑物变形了也不易发觉,而水泥贴面刚性强,一旦变化即刻显现,所以水泥贴面是最好的检测法。至于建筑、边坡、公路、堡坎等工程的排水管设计,其实来源于何工最初打自流供水井的经历和技术的“反其道而用之”,网眼、土工布的运用,就将泥沙堵网眼一环节控制了。
大道由繁至简,得益于何工扎实的岩土工程技术功底、地质(矿产)勘探专业学知识和技术应用的结合。没有这些,又哪来驾轻就熟、举重若轻?
现年77岁高龄的何工,依然热爱学习,退休生活、业余工作两不误。他坚持看《文摘周报》,看工程建设、岩土工程、地质方面的新标准、新规范等……还担任某建设工程检测公司顾问,被许多单位聘请作技术指导……作为一名老科技工作者,他还没停下脚步。
永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