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渝中区科协高度重视科普阵地设施建设,以“全国科普示范区”示范实施为抓手,着力在统筹规划、资金保障和整合资源方面下功夫,不断加强辖区科普设施建设,区域内科普教育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承载服务能力持续提高。
加强统筹规划。按照渝中区委、区政府出台的《渝中区2016—2020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区”示范实施工作方案》,将科普场馆、设施建设纳入五年规划实施。2016年开始新一轮创建工作以来,全区新创建5个国家级、6个市级科普示范社区。截止目前,全区累计成功创建18个国家级、5个市级科普示范社区。社区科普活动室遍及10个街道31个社区,占77个社区的40%;建设44个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占57%;共建成社区科普画廊110块,覆盖全区。
加强资金保障。区科协、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密切协作,科普专项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明显高于重庆市主城区平均水平并逐年增加,区级人均科普经费2019年达到7元;科普场馆、设施建设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实现科普“站栏员”全覆盖;建设街道科普活动中心和社区科普活动室;建设青少年科技特色教育学校8所,在区属中、小学建设青少年科技活动室7个。同时,区科协将科普经费向基层街道、社区、学校倾斜,每年约100万元,保障了科普设施建设和特色科普活动的开展。
加强辖区资源整合。着眼于建立普惠共享的科普机制,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建成开放科普基地,打造各级各类科普教育基地24个。区科协还内引外联,引入重师、西南大学等高校科协资源,建立科普志愿专家、大学生科普志愿者,与辖区中小校签订项目,利用社区科普活动室、青少年科技活动室等阵地设施,广泛开展科技竞赛、动手实践、科普夏令营等校内外科普活动,充分发挥了科普基地设施的宣传教育功能。
(何仕明 渝中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