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4日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人物>

赵易:“90后”火车头拉动脱贫“幸福车”

发布时间:2019-04-10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不怕泥满脚的年轻人,摸清底子组建帮扶队伍

出生于1991年12月的赵易是一位热爱农村的“90后”,现任巴南区龙洲湾盘龙村村委会主任、扶贫工作组组长。他认为,广袤的农村有更广阔的空间,给年轻人“飞翔”。

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为切实了解贫困户实际需求,掌握贫困户致贫原因,赵易带领扶贫小组成员逐户走访开展调研。“只有挨家挨户走访,和群众交流,坐下来仔细了解,才能真正找到穷根。”赵易说。

经过长期不间断的走访,村里每户贫困家庭家里几口人,每个人各有什么情况,困难的问题在哪里,现在采用哪种措施在帮扶……赵易心里明明白白。

由于经常行走在田间地头,赵易穿的鞋子总是黑乎乎的,泥迹斑斑。但他满不在乎,反而高兴。他说,鞋子是脏了,和大伙的距离却近了。

在赵易的带领下,村里为贫困户制定了爱心帮扶明白卡,以户为单位建立问题解决台账,同时每户配备一名“心连心”责任村干部结对帮扶,经常与贫困户交心谈心,当好贫困户的“管家”,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走出困境。

爱“斤斤计较”的年轻人,整合资源发展产业来扶贫

要脱贫,必增收。怎增收?唯产业。

针对贫困户没有收入的实际问题,赵易主动联系街道扶贫办公室和扶贫工作队伍,通过申请为每户贫困户争取到3000元产业帮扶资金。而如何用得更好,更有效果,赵易下足了功夫。

根据每户困难家庭人数的多少、生产力的情况、房子的大小,扶贫工作组制定了不同的养殖计划。村民老王说:“考虑得很细,简直像个经验老道的人。”

与此同时,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盘龙村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交通便捷等优势,赵易带领村干部一起,召集贫困户和周边农户组建起了专业合作社,农户以土地折价入股的方式,建起了“知府桃园”乡村旅游体验项目,完善水利设施,栽种1万余株桃树,20万株菊花,开园迎接假日游的城里客人。 

通过产业扶贫,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让贫困户不出资金就能当上股东,参与每年收益分红,同时吸纳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到产业园就近打工,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问题。记者了解到,结合打工及分红的收益,每户贫困户每年将增收2000元左右。

善于触网生财的年轻人,搭建网络平台畅通销售渠道

在赵易的带领下,村里的贫困户共计饲养了500只鸡崽、300只鸭崽、20头羊崽、10头猪崽和2000尾鱼苗。

如何帮助贫困户销售畜牧成品?又一道难题摆在赵易面前。为此,赵易带领村干部及部分创业青年,通过学习考察,在政府的帮助下,盘龙村成为了巴南区第一个“三进村”示范点,在邮乐网上建立了盘龙村土特产品销售平台,运用“互联网+”思维,为贫困户搭建销售平台。

另外,开设“美丽盘龙”微信公众号,定期向外宣传盘龙村的扶贫工作动态及农特产品,利用QQ群和微信群吸纳意向客户参与了解贫困户现状和面对面交流,提出“爱心帮扶欢乐购”的创意营销模式,由客户指定商品通过贫困户加工或饲养,客户每消费一笔将获得爱心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相关活动的农特产品。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客户的积极性,也为贫困户实现了二次增收。

截至目前,盘龙村电子商务平台代销村域内农特产品总额已突破75万元。

洒下辛苦汗,结出丰硕果。如今的盘龙村,伴随着一系列精准脱贫政策措施的落地实施,带动了村域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脱贫致富的幸福列车满载村里人。

(冯旖  巴南区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