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隆区凤山街道出水村产业发展计划里,除了种植1000亩烤烟外,还新发展1000亩竹笋、300亩花椒、50亩沃柑……。目前,该村农业产业可谓多样化、立体化,显然“后劲”十足。
从一年前农业产业滞后、基层党组织涣散的“后进村”到如今的“后劲村”,出水村的变化与该村支部书记、武隆区科技特派员、凤山街道科协秘书长、农业服务中心副高级农业师谭海燕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
接“烫手山芋”,挑起“改造”重担
2018年,出水村的种种问题,摆上了凤山街道党工委的议事日程。如何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让基层党组织的“领头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成为摆在面前的首要问题。8月初,街道党工委找到具有多年农业农村工作经验,有能力、有技术的区级科技特派员、街道科协秘书长、农业服务中心副高级农业师,决定把她“空降”任出水村支部书记,通过丰富的农业农村工作经验和在农业产业技术上亲自指导培训,摘掉出水村“后进”的帽子。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不比农服中心轻松,接到这个任务后,压力陡增。”谭海燕坦言,一开始心底有些不情愿。但思来想去,多年的农业农村工作经验和在农业产业方面也有一定的技术水平,于是,她便接下了这“烫手山芋”,挑起了“改造”出水村的重担。
授技术强班子,摘“后进”帽子
出水村海拔在300-1200米,海拔跨度近千米,加上多是坡耕地,土地质量不优,对于发展农业产业来说是个不小的劣势。
“原来大多种烤烟,烤烟常年种会坏死,红薯玉米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不少人索性不种地,出去打工了。”谭海燕说,土地就是农村最宝贵的财富,土地闲置了,大家自然没了精气神。在基层从事农业农村工作多年,可谓一头连着城市“所需”,一头接到农村“能给”。
花椒,高效益经济作物,坡耕地、乱石堆皆可栽植,一两年就可见效,鲜货供往火锅店、大餐馆超过20元/斤,批量干货每斤也能卖十几块。于是,谭海燕带领村民种植花椒,还开展大量的花椒栽植技术培训,在谭海燕的精心培训下,出水村也培养出了多位技术过硬的种植技术能手,也为该村农业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路一步步走,事一件件办,凭着这股“风风火火”的干事劲头,出水村通过了街道党工委和人民群众的好评,摘掉了“后进村”的帽子。
产业立体多元,向“后劲”出发
摘掉“后进”只是第一步,出水村还要向“后劲”出发。今年初,借助退耕还林政策,出水村的1000亩竹苗全部栽种下地。海拔900米以上栽植方竹,900米以下栽植楠竹,3年后就可以采收竹笋,竹子成熟后还可以作为建材销售。谭海燕算了一笔账,每斤方竹笋的市场价可达5元,楠竹笋则是两元。一亩竹林可收3000斤竹笋,加上成熟期后,一根竹子能卖十几元,每亩增收3000元不成问题。
3月初,东西扶贫协作项目——山东企业捐赠的价值2万元沃柑苗到来,谭海燕和村民一起天亮就下地,经过4天时间早出晚归,40亩沃柑栽种完毕,她想着把这片低海拔沃柑打造成示范园。
3月中旬,外镇果农曹世兰的100余亩花椒基地在出水村正式开工,近十位村民在里面务工,每天能有100元收入。作为区级科技特派员、街道科协秘书长、农业服务中心副高级农艺师的谭海燕跟曹世兰打过交道,关系甚好,这个项目是谭海燕“硬拉”进来的。
从以前的烤烟大村到如今竹苗、沃柑、玫瑰、花椒、辣椒产业“遍地开花”。谭海燕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
对于农业产业,谭海燕总有说不尽的想法,把传统农业推向现代农业再到智慧农业便是她的雄心壮志。她说,“既然组织信任我,我将利用自己的多重身份助力出水村从‘后进村’变成农业产业多元化的‘后劲村’。”
(黄河春 武隆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