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馆校结合到馆校融合 重庆科技馆探索创新升级之路

发布时间:2019-04-02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3月29日,重庆科技馆联合重庆市第八中学历时3个月余、集物理组教师和科技辅导教师团队众智精心打造的3门“校本课程”首次在科技馆里吹响了“号角”,这标志着重庆科技馆探索从“馆校结合”到“馆校融合”的突破。在科技馆展厅里,重庆市第八中学600余名师生共同完成了“第一课”。

自2015年10月启动馆校结合试点工作以来,市内学校纷纷将课堂搬到科技馆,利用展品展教资源开展生动的教学活动,所有教学活动均由科技辅导教师独立承担,共开展主题课程4083课时,已累计签约135所学校,受益学生177868人次,满意率100%。这项在全国科技场馆率先开展的教育工作也获得了市领导重点批示2次,并成功创建了国家教育部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通过四年来不断总结分析和改进升级,重庆科技馆在提高专业素质、提升理论水平、创新课程教案等方面夯实内功,每年的课程也不断推陈出新,推出了一大批广受学校师生好评的精品课程,其中《探秘电磁》和《陆战之王》这两门精品课程在2018年全国科普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中均荣获一等奖,现累计研发课程资源已有6大类128门。

教学现场

在此基础之上,重庆科技馆2018年成立了教案改革项目小组,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打造“梦想中的珠穆朗玛”,结合重庆科技馆馆校结合工作情况,确定了“在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开发场馆科学课程”改革方向。经过几个月深入研讨论证,重庆科技馆启动了牵手重庆八中联合打造“校本课程”项目。

学校师生的心声就是馆校结合的努力方向。反复对比筛选充分研究讨论,在教研室、在展厅,冬去春来,在无数个激烈讨论的日子里,物理组教师和科技辅导教师团队根据科技馆教育资源、学校教育理念、学生学龄特点和学科课程标准及需求等情况,最终确定了首个校本课程目标是集中解决学校学科难题。首个教学方案“压力与压强”由此诞生,课程实施则采用重庆市第八中学物理组教师为主、科技辅导教师参与的合作授课模式。课堂上,学校物理组教师通过“公道杯”和“希罗喷泉”等展品帮助学生顺利解开“压力与压强”这一物理难题。通过更直观的感受,学生们学习和参与也变得更加有趣。

校本课程是重庆科技馆在科普服务模式上的一种大胆探索与创新,它将在科技馆内形成一套场馆与学校间“定制课程”的馆校合作新模式,促使馆校结合逐步走向馆校融合,打开了重庆科技馆创新升级之路。重庆科技馆将继续抓创新、谋创新,进一步提高科普服务能力、助力科普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为实现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努力。

重庆科技馆 肖霞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