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人物>

陈邦琼:脱贫不忘身边人

发布时间:2019-03-28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年幼时,她父母离异,跟随奶奶一起捡废品、吃百家饭长大。

陈邦琼在装箱“永川香珍”

长大后,她为照顾失明的奶奶,从丈夫的家乡福建回到陈食老家。不但自己种蘑菇致富,还带动陈食、临江、何埂等镇街的数百名农户响应污染治理号召、转产种蘑菇致富,带动周边20余户贫困户、低保户脱贫致富。

她就是重庆市食用菌协会副会长陈邦琼。

回乡尽孝:众人助其创业

近日,笔者来到何埂镇狮子村陈邦琼的食用菌种植基地,生产标准化、设施现代化的食用菌房映入眼帘。走进菌房,菌架上整齐码放的菌包长出的或大或小的食用菌,不时散发出阵阵菇香。

在外定居并创业了六七年的陈邦琼缘何会选择返乡重新创业呢?陈邦琼说,在她年幼时父母就离异了,从小就和奶奶一起生活,捡过垃圾,吃百家饭长大。小的时候,奶奶靠捡橘皮晒干后换钱来维持生活,饿的时候,好心的左邻右舍就端一碗给她吃,生活非常艰难。2006年,在外打工的舅舅带她去福建莆田发展,之后,她结识了老公许向祝,一起种植食用菌。

2013年,陈邦琼在福建的生活被一个电话打破:年迈的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生活不能自理,急需人照顾。听到这一消息,心急如焚的陈邦琼在和丈夫商量后,急忙带着5岁的儿子先行回到永川。看到奶奶病成这样,陈邦琼最终说服了丈夫到永川一起照顾奶奶,并在永川重新创业。

创业时,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平整荒坡、搭建厂房、修建便道……经过一番基础设施建设,陈邦琼手里的20余万元积蓄很快就花光了。接下来还要建设标准化厂房,引进菌种、菌包,增添恒温设备等。无奈之下,她只得挨家挨户借钱。在村里,陈邦琼一共向40家人借了现金20多万元,再通过银行贷款等其它渠道,筹资了40万元。2014年1月1日,永川区陈食宇仪食用菌厂正式挂牌开业。

重庆和福建的气候环境有一定差别,完全采用福建种植技术,在永川种植茶树菇达不到预计产量,销售也很困难,当年就亏损了25万元。乡亲再次借资给陈邦琼,让她重树信心,再次创业。2015年,陈邦琼夫妇再次扩大生产车间,引进金针菇、猴头菇、银耳等菌类,产品受到市场欢迎,供不应求,企业也由工厂式作坊发展到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公司。

致富不忘本: 助乡邻脱贫

近日,临江镇天堂村56岁的覃勋华赶完集,挑着筐筐直着腰杆回家了。这一天,他在临江场镇上卖出了5公斤多的新鲜茶树菇,收入80余元。覃勋华高兴地说:“感谢陈会长帮助,今年5月采菌期结束后,我卖菇至少能挣1万多元,脱贫完全没问题,明年,我想多种3000包。”

覃勋华一家是因病致贫。了解他的情况后,陈邦琼按照成本价提供菌包,还提供了免费技术支持,按照农户自愿保护价回购食用菌等帮助。

与覃勋华一样,贫困户、五保户在陈邦琼的帮助下脱贫的还有很多。3月22日,笔者来到陈邦琼的另一食用菌种植基地,只见10余名工人正忙着采摘蘑菇。据了解,这些工人当中不少就是当地的贫困户、低保户。何埂镇狮子村的一五保户“哑巴”,每天在陈邦琼的基地打工,每月至少能拿到1千多块钱。

如今,陈邦琼的企业已经解决了近百名周边群众就业,带动周边20余户低保户、五保户就业或种植食用菌,还带动了周边交通运输、乡村休闲等项目的兴起。她先后无偿接待了4批食用菌种植意向户和“两违”养殖转产户200余人学习种植技术。在“双违”整治中,陈邦琼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以成本价为陈食街道、临江镇、金龙镇提供约20万袋培育成熟的菌包,帮助养殖户转产,同时持续跟进提供后续服务和技术指导,助力永川区环境整治工作。

团体化作战: 促品牌发展

陈邦琼创建的宇仪食用菌种植公司已成为“永川香珍”农业主打品牌的主要生产企业之一。公司生产的茶树菇、杏鲍菇、银耳等产品,受到重庆、成都等地经销商的青睐。目前,她正采取“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实行产前菌包配送,产中技术指导,产后统一收购,保证菇农收益。随着农户的不断加入,菌包需求量在不断增加,陈邦琼的第二个食用菌厂已经开始规模化生产。

谈及今后发展,陈邦琼说:“下一步,将把‘永川香珍’的种植形成规模化,并引进茶树菇、杏鲍菇等新品种,带领越来越多的贫困户、五保户早日实现脱贫。”

                                      永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