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基层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品质提高,社区居民对科学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基层街道社区是城区科普的前沿阵地,科协组织充分发挥网络健全、智力密集、人才荟萃优势,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创新服务、创业指导、科学普及等科技类公共服务产品,增加居民群众的科普获得感,能为社区治理赋能,为居民生活添彩。
近年来,渝中区科协积极探索创新,紧紧围绕区委区府中心工作和市科协部署要求,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优化基层科协工作力量配置,做实科普服务平台,加强基层经费保障,大力推进社区科协工作,把社区居民团结凝聚起来,为切实巩固基层基础、夯实党的执政根基提供强有力支撑。
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层科协工作力量
区科协创新机制,改进方式方法,推动科协组织到社区、科协阵地建社区、科协资源沉社区、科协工作在社区,着力解决科协组织基层基础薄弱、吸引力凝聚力不够等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科协组织运行机制,在11个街道进一步完善街道科协组织,由街道党政分管领导担任科协主席,劳动保障和服务经济发展科科长任科协秘书长;在77个社区由社区书记或主任担任科普站站长,由社区群团委员负责社区科普工作。同时,采取招募志愿者和专业人士等多种方式,面向社会广泛吸纳热心公益科普服务的志愿者,充实到“渝中区科协科学传播专家团”,组成了一支近3000人的科普志愿队伍,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常年开展有关防灾减灾、食品安全、卫生健康、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等主题鲜明的活动,每年开展“科普进社区”活动逾1000场次。
统筹推进,加强社区科协阵地设施建设
区科协坚持科普益民宗旨,以推进中国科协、市科协“基层科普益民计划”为抓手,因地制宜,加强社区科普阵地设施建设。依托街道社区,以街道社区科普图书室、科普活动中心、社区微型青少年宫、社区科普画廊、科普宣传栏以及“科普重庆文化云”等多形式组合的社区科普阵地设施,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不断扩大社区居民受益面。目前,全区共建成社区科普画廊25处、101块,社区科普活动室30个,人和街社区、公园路社区、民乐村社区3个社区科普活动室被评为全市首批规范化社区科普活动室;在58个社区建立了科普中国社区e站,推进社区与“科普中国”的精准对接,打通科普“最后一公里”,实现资源共享。全区实现了科普“站栏员”全覆盖,社区科普阵地不断扩大,社区科协的承载服务能力持续提高。
加大投入,科普项目经费向社区倾斜
区科协加强与区财政部门的沟通联系,使科普项目向基层科协倾斜,有力保障了科普工作的开展。面向基层,重心下沉,改进科协项目资助方式,科普经费资金向街道社区倾斜,落实专人负责,安排基层科协组织工作专项经费每年约100万元,支持指导基层科协创新开展工作。区科协还修订完善了项目管理细则,推出了20余项基层科普项目。通过项目、资金杠杆的调动,促进社区科协工作服务项目增加、服务内容拓展、服务质量、资金使用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提升。
何仕明 渝中区科协供稿
附件: